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   弹药科技知识(上)   冯文远/编   辽海出版社责任编辑:陈晓玉于文海孙德军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冯文远编。—沈阳:   辽海出版社,2011   ISBN 978-7-5451-1258-0Ⅰ.①最…Ⅱ.①冯…Ⅲ.①弹药—青年读物②弹药—少年读物③火炮—青年读物④火炮—少年读物Ⅳ.①E932-49②E924-4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58688号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弹药科技知识(上)冯文远/编出版:辽海出版社   印刷:北京一鑫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640mm×940mm1/16   版次:2011年5月第1版   书号:ISBN 978-7-5451-1258-0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25号   字数:1280千字   印张:150   印次:2011年5月第1次印刷   定价:580.00元(全10册)   版权:北京九州文心科技有限公司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弹 药 科 技 知 识(上)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0000前言弹药一般由战斗部、投射部和稳定部等部分组成,是武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借助武器发射或投放至目标区域,完成既定战斗任务的最终手段。常以身管发射武器的口径标示其大小,具有初速大、射击精度高、经济性强等特点,主要用于压制敌人火力,杀伤有生目标,摧毁工事、坦克和其他技术装备等。   火炮是利用火药燃气压力等能源抛射弹丸,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是战争中火力作战的重要手段,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   火炮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用途的火炮体系,成为战争中火力作战的重要手段,大量地装备了世界各国陆、海、空三军,已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左右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揭开现代弹药火炮的神秘面纱,让你最感到惊叹啊!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特别是武器的科学技术十分具有超前性,往往引领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飞速发展。   因此,要普及广大读者的科学知识,首先应从武器科技知识着手,这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最新科技知识和深入的军事爱好,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与和平意识,能够储备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弹药火炮是基础的武器种类,我们学习弹药火炮的科学知识,就可以学得武器的有关基础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基础军事素质,也可以增强我们基本的军事科学知识。   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则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学习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使我们能够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武器发展的形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培养我们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意识,使我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以建设我们强大的国家,用以作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最让青少年惊叹的弹药火炮科技”丛书,包括《弹药科技知识》、《特种弹科技知识》、《火炮科技知识》、《榴弹炮科技知识》、《雷炮科技知识》、《火箭炮科技知识》、《特种炮科技知识》、《对地火炮科技知识》、《水面火炮科技知识》、《对空火炮科技知识》共10册,每册全面介绍了相应弹药火炮种类的研制、发展、型号、性能、用途等情况,因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科普性和前沿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现代弹药火炮科学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目录 弹药   炮弹   开花弹   枪榴弹   手榴弹   枪弹   无壳弹   空包弹   特种弹   达姆弹   中空弹   毛瑟弹   穿甲弹   碎甲弹   破甲弹   榴弹   霰弹   豆袋弹   迫击炮弹   钻地弹   箭形弹   闪光弹   曳光弹   发烟弹   火箭弹   底排弹   云爆弹   子母弹   地雷   智能地雷 弹药   概述   弹药是含有火药、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爆炸后能对目标起毁伤作用或完成其他战术任务的军械物品。它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枪榴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鱼雷、水雷、地雷、爆破筒、爆破药包等,以及用于非军事目的的礼炮弹、警用弹和狩猎、射击运动的用弹。弹药是武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藉助武器(或其他运载工具)发射至目标区域,完成既定战斗任务的最终手段。   弹药一般由战斗部、投射部和稳定部等部分组成。通常按投射方式分为:射击式弹药、自推式弹药、投掷式弹药和布设式弹药等。用身管武器发射的枪弹、炮弹,称为射击式弹药。   常以身管发射武器的口径标示其大小。它具有初速大、射击精度高、经济性好等特点,是应用最广泛的弹药,主要用于压制敌人火力,杀伤有生目标,摧毁工事、坦克和其他技术装备。   本身带有推进系统的导弹、火箭弹、鱼雷等,称为自推式弹药。近程导弹多用于对付坦克等战术目标。中、远程导弹常装核弹头,主要用于打击战略目标。   火箭弹适于作为压制兵器对付面目标。轻型火箭弹适于步兵反坦克作战。鱼雷用于对付各种舰艇和其他水上目标。航空炸弹、手榴弹等称为投掷式弹药。   通常没有投射部,可直接从飞机上投放,或用人力投掷。航空炸弹主要用于轰炸重点目标或对付集群目标。手榴弹用于对付有生目标或轻型装甲目标。   地雷、水雷等称为布设式弹药。可用空投、炮射、火箭或人工等方式布设,用以毁伤敌人的步兵、坦克或舰艇。核弹、化学弹和生物弹是特殊类型的弹药,具有大面积的杀伤破坏能力和污染环境的能力。核弹以梯恩梯当量(吨)标示量级。   弹药一般指有壳体,装有火药、炸药或其他装填物,能对目标起毁伤作用或完成其他任务的军械物品。它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枪榴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鱼雷、深水炸弹、水雷、地雷、爆破器等。用于非军事目的的礼炮弹、警用弹以及采掘、狩猎、射击运动的用弹,也属于弹药的范畴。弹药是武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借助武器(或其他运载工具)发射或投放至目标区域,完成既定战斗任务的最终手段。   结构原理弹药结构应满足发射性能、运动性能、终点效应、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诸方面的综合要求。通常由战斗部、投射部和稳定部等部分组成。   战斗部是弹药毁伤目标或完成既定终点效应的部分。某些弹药仅由战斗部单独构成。典型的战斗部由壳体(弹体)、装填物和引信组成。壳体容纳装填物并连接引信,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形成破片的基体。装填物是毁伤目标的能源物质或战剂。   常用的装填物有炸药、烟火药、预制或控制形成的杀伤穿甲等元件;还有生物战剂、化学战剂、核装药及其他物品。通过装填物(剂)的自身反应或其特性,产生相应的机械、热、声、光、化学、生物、电磁、核等效应来毁伤目标或达到其他战术目的。   引信是为了使战斗部产生最佳终点效应而适时引爆、引燃或及时抛撒其他装填物(剂)的控制装置。常用的引信有触发引信、近炸引信、时间引信等。有的弹药配用多种引信或多种功能的引信系统。   战斗部中全部爆炸品,从引信中的雷管(火帽)直至弹体中的炸药装药,按感度递减而输出能量递增的顺序配置,组成爆炸序列,保证弹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对目标作用和战术技术要求的不同,不同类型战斗部的结构和作用机理呈现不同特点。   1、爆破战斗部。具有相对较薄的壳体,内装大量高能量的炸药。它主要利用爆炸的直接作用或爆炸冲击波毁伤各类地面、水中和空中目标。   2、杀伤战斗部。具有适中厚度整体的或刻有槽纹的金属壳体,内装炸药及其他金属杀伤元件,通过爆炸后形成高速破片场的作用,杀伤有生力量,毁伤车辆、飞机或其他轻型技术装备。   3、动能穿甲战斗部。具有实心的或装少量炸药的高强度高断面比重的弹体,以其动能击穿各类装甲目标。   4、破甲战斗部。具有聚能装药结构,利用聚能效应产生的高速金属射流或自锻弹丸,毁伤各类装甲目标。   5、特种弹战斗部。具有较薄的壳体,内装发烟剂、照明剂、宣传品等,以达到特定目的。   6、子母战斗部。母弹体内装有抛射系统和子弹等,到达目标区后,抛出子弹,毁伤较大面积上的目标。   投射部是提供投射动力的装置,使战斗部具有一定速度射向预定目标。射击式弹药的投射部由发射药、药筒或药包、辅助元件等组成,并由底火、点火药、基本发射药组成传火序列,保证发火的瞬时性、均一性和可靠性;弹药发射后,投射部的残留部分从武器中退出,不随弹丸飞行。   火箭弹、鱼雷、导弹等自推式弹药的投射部,由装有推进剂的发动机形成独立的推进系统,发射后伴随战斗部飞行。某些弹药,如地雷、水雷、航空炸弹、手榴弹等,一般没有投射部。   稳定部是保证战斗部稳定飞行,以正确姿态接触目标的部分。典型的稳定部结构,有赋予战斗部高速旋转的导带或涡轮装置;有使战斗部空气阻力中心移于质心之后的尾翼装置,以及两种装置的组合形式。   某些弹药还有制导部分,用以导引或控制其进入目标区,或自动跟踪运动目标,直至最终击中目标。   分类按用途可分为主用弹药、特种弹药、辅助弹药。主用弹药用来毁伤各类目标,包括杀伤弹、爆破弹、穿甲弹、破甲弹、燃烧弹等;特种弹药用于完成某些特定作战任务,如照明弹、发烟弹、信号弹、宣传弹、干扰弹等;辅助弹药包括训练弹、教练弹、试验弹,是部队完成演习、训练、试验等非战斗使用的弹药。   按装填物(剂)的类别可分为常规弹药、核弹药、化学弹药、生物弹药等。按投射方式可分为射击式弹药、自推式弹药、投掷式弹药、布设式弹药。按配属可分为炮兵弹药、海军弹药、空军弹药、轻武器弹药和地雷、爆破器材等。   射击式弹药各种枪炮身管武器以火药燃气压力从膛管内发射的弹药,包括炮弹、枪弹。榴弹发射器配用的弹药也属于射击式弹药。炮弹、枪弹具有初速大,射击精度高,经济性好等特点,是战场上应用最广泛的弹药,适用于各军兵种。   炮弹是供火炮发射的弹药。主要用于压制敌人火力,杀伤有生力量,摧毁工事,毁伤坦克、飞机、舰艇和其他技术装备。一般炮弹由弹丸和发射装药构成。定装式炮弹的弹丸与发射装药结合为一整体,射击时一次装入炮膛。由于装填动作少,发射速度快,特别适用于攻击快速活动目标的穿甲、破甲及对空弹药中。   分装式炮弹的弹丸与发射装药分开,发射时先装弹丸再装发射装药,发射装药数量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适于地面大中口径火炮上的爆破、杀伤弹药。迫击炮弹的发射药包直接捆装在稳定装置上,没有药筒,便于前装和调整装药量。   大多数线膛火炮弹丸多采用旋转稳定方式,以适应超音速飞行条件。破甲弹为排除旋转对射流带来的不利影响,多采用尾翼稳定方式;滑膛炮弹及迫击炮弹多采用尾翼稳定。   炮弹具有类型齐全的各种战斗部。穿甲弹从一般适口径结构形式,发展至次口径脱壳结构形式,大大提高了穿甲能力。破甲弹广泛地采用了双锥药型罩精密装药、串联战斗部、火箭增程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破甲深度、直射距离和反装甲的能力。   杀伤爆破弹发展了底部排气等各种低阻力外形结构,大幅度提高了射程。中、大口径火炮装备了子母弹,大大增加对各种面目标的毁伤概率。20世纪70年代末研制成功末段制导及末段敏感炮弹,实现了曲射火炮远距离射击命中坦克的构想。   枪弹是从枪膛内发射的弹药。主要对付人员及薄装甲目标,结构与定装式炮弹类似。普通枪弹弹头多是实心的。穿甲燃烧弹弹头除有穿甲钢心外,还装填少量燃烧剂,藉助高速撞击压缩而引燃。   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无壳弹,它的发射药压成药柱形状,再与底火、弹头粘成一个整体。由于去掉了金属弹壳,弹长变短,可提高射速和点射精度,并减轻了弹药重量,提高了单兵携弹量,射击后无需退壳,有利于武器性能的提高。   自推式弹药本身带有推进系统的弹药,包括火箭弹、导弹、鱼雷等。这类弹药靠自身发动机推进,以一定初始射角从发射装置射出后,不断加速至一定速度后才进入惯性自由飞行阶段。由于发射时过载低、发射装置对弹药的限制因素少,使自推式弹药具有各种结构形式,易于实现制导,具有广泛的战略战术用途。   火箭弹是指非制导的火箭弹药。利用火箭发动机从喷管中喷出的高速燃气流产生推力。发射装置轻便,可多发联射,火力猛,突袭性强,但射击精度较低,适用于压制兵器对付地面目标。轻型火箭弹可用便携式发射筒发射,射程近,机动灵活,易于隐蔽,特别适于步兵反坦克作战。   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制导系统不断地修正弹道与控制飞行姿态,导引射弹稳定、准确地飞向目标区。   小型战术导弹通常采用破甲、杀伤或爆破战斗部,多用来攻击坦克、飞机、舰艇等快速机动目标。装核弹头的大型中远程导弹,主要打击固定的战略目标,起威慑作用。   鱼雷是能在水中自航、自控和自导以爆炸毁伤目标的水中武器。以较低的速度从发射管射入水中,用热动力或电力驱动鱼雷尾部的螺旋桨或通过喷气发动机的作用在水中航行。战斗部装填大量高能量炸药,主要用于袭击水面舰艇、潜艇和其他水中目标。   投掷式弹药包括各类航空炸弹、深水炸弹和榴弹、枪榴弹。   航空炸弹是从飞机和其他航空器上投放的弹药。   主要用于空袭,轰炸机场、桥梁、交通枢纽、武器库及其他重点目标,或对付集群地面目标。常以全弹的名义质量(千克或磅)标示大小,又称圆径,圆径变化范围宽广(从小于1千克至上万千克)。航空炸弹弹体上安有供飞机内外悬挂的吊耳。尾翼起飞行稳定作用。   某些炸弹的头部还装有固定的或可卸的弹道环,以消除跨音速飞行易发生的失稳现象。外挂式炸弹具有流线型低阻空气动力外形,便于减小载机阻力。   超低空水平投放的炸弹,在炸弹尾部还加装有金属或织物制成的伞状装置,投弹后适时张开,起增阻减速,增大落角和防止跳弹的作用;同时使载机能充分飞离炸点,确保安全。航空炸弹具有类型齐全的各类战斗部,其中爆破、燃烧、杀伤战斗部应用最为广泛。   00深水炸弹是从水面舰艇或飞机发(投)射,在水中一定深度爆炸,攻击潜艇的弹药。也可攻击其他水中目标。   手榴弹是用手投掷的弹药。杀伤手榴弹的金属壳体常刻有槽纹,内装炸药,配用3~5秒定时延期引信,投掷距离可达30~50米,弹体破片能杀伤5~15米范围内的有生力量和毁伤轻型技术装备。手榴弹还有发烟、照明、燃烧、反坦克等类型。   枪榴弹是借助枪射击普通子弹或空包弹从枪口部投掷出的超口径弹药。由超口径战斗部及外安尾翼片内装弹头吸收器的尾管构成。发射时,将尾管套于枪口部特制的发射器上,利用射击空包弹的膛口压力或实弹产生的膛口压力及子弹头的动能实现对枪榴弹的发射。   枪榴弹战斗部直径35~75毫米,质量一般在0.15~1千克,射程可达200~400米,采用火箭增程可达700米。具有破甲、杀伤、燃烧、照明、发烟等多种战斗部,是一种用途广泛的近战、巷战单兵弹药。   布设式弹药地雷、水雷及一些干扰、侦察、监视弹等。用空投、炮射、火箭撒布或人工布(埋)设于要道、港口、海域等预定地区。   待目标通过时,引信感觉目标信息或经遥控起爆,阻碍并毁伤步兵、坦克和水面、水下舰艇等。具有干扰、侦察、监视等作用的布设式弹药,可适时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有的在布设之后,可待机发射子弹药,对付预期目标。   地雷是撒布或浅埋于地表待机作用的弹药。防坦克地雷内装集团或条型装药,能炸坏坦克履带及负重轮;内装聚能装药的防坦克地雷,能击穿坦克底甲、侧甲或顶甲,还可杀伤乘员及炸毁履带。防步兵地雷还可装简易反跳装置,跳出地面0.5~2米高度后空炸,增大杀伤效果。   水雷是布设于水中待机作用的弹药。有自由漂浮于水面的漂雷、沉底水雷以及借助雷索悬浮在一定深度的锚雷。其上安装触发引信或近炸引信。   近炸引信感受舰艇通过时一定强度的磁场、音响及水压场等而作用;某些水雷中还装有定次器和延时器,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次数或通过时间才爆发,起到迷惑敌人,干扰扫雷的作用。   生物、化学、核弹药不仅具有大面积杀伤破坏能力,同时污染环境,属于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   生物弹药是装有生物战剂的弹药。生物战剂为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或其提取物,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真菌、原虫等。能在人员、动植物机体内繁殖,并引起大规模感染致病或死亡。   它可制成液态或干粉制剂,装填在炮弹、炸弹、火箭弹的战斗部中。通过爆炸或机械方式抛撒于空中或地面上,形成生物气溶胶,污染目标或通过传染媒介物(如昆虫)感染目标。   化学弹药是装有化学战剂的弹药。化学战剂为各种毒性的化学物质,可装填在炮弹、地雷、航空炸弹和火箭弹的战斗部中,通过爆炸将其撒布于空中、地面,使人员中毒,器材、粮食、水源、土地等受到污染。   核弹药是指原子弹利用核裂变链式反应,氢弹利用热核聚变反应,放出核内能量产生爆炸作用的弹药。威力极高,用梯恩梯当量标示大小。氢弹威力可高达数千万吨梯恩梯当量。爆炸后产生冲击波、地震波、光辐射、贯穿辐射、放射性沾染、电磁脉冲等,对大范围内的建筑、人员、装备、器材等多种目标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毁伤作用。   核装药主要装填在航空炸弹及导弹战斗部中,用于对付战略目标。原子弹已日益小型化,20世纪70年代后,美军已制成了核炮弹、核地雷装备部队。   中子弹是热核弹药的特殊类型,爆炸后的冲击波及光辐射效应较小,但产生大剂量贯穿辐射极强的高速中子流。可在目标(坦克、掩蔽部等)不发生机械损毁的情况下,杀伤其内部人员。   发展简史古代用于防身或进攻的投石、弹子、箭等可算是射弹的最早形式。它们利用人力、畜力、机械动力投射,利用本身的动能击伤目标。   中国至迟于公元808年发明了黑火药,10世纪用于军事,作为武器中的传火药、发射药及燃烧、爆炸装药,在武器发展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黑火药最初以药包形式置于箭头射出,或从抛石机抛出。   13世纪中国创造了可发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枪”,子窠是最原始的子弹。随后有了铜和铸铁的管式火器,用黑火药作为发射药。13世纪火药及火器技术经阿拉伯传至欧洲。13世纪后半叶欧洲应用了火药和火器。   早期火器是滑膛的,发射的弹丸主要是石块、木头、箭,以后普遍采用了石质或铸铁实心球形弹,从膛口装填,依靠发射时获得的动能毁伤目标。   16世纪初出现了口袋式铅丸和铁丸的群子弹,对人员、马匹的杀伤能力大大提高。16世纪中叶出现了一种爆炸弹,由内装黑火药的空心铸铁球和一个带黑火药的竹管或木管信管构成,先点燃弹上信管,再点燃&膛内火药。17世纪出现了铁壳群子弹。   17世纪中叶发现和制得雷汞。19世纪后膛与线膛武器的进展,击发火帽及击发点火方式、旋转式弹丸结构、金属壳定装式枪弹结构、雷汞雷管起爆方式、无烟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苦味酸、梯恩梯炸药的发明和应用等,是这一时期弹药最重要的发展,这些成就全面提高了武器系统的射程、射击精度、威力和发射速度,使弹药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随着目标的不断发展,弹药类型增多。   射击武器弹药除爆炸弹、榴霰弹、燃烧弹外,还出现了对付舰艇装甲的穿甲弹。在海战中已普遍使用了水雷,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鱼雷。   20世纪初,梯恩梯已作为一种军用炸药广泛装填于各类弹药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飞机的作战使用和坦克的出现,相应发展了各种航空弹药和反坦克弹药。化学弹药也用于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迅速发展了基于聚能效应的破甲弹。火箭技术、核装药、制导技术的应用及其结合,是现代弹药技术中最重大的发展,它使弹药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展望未来弹药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采用高破片率钢材制作弹体或装填重金属、可燃金属的预制、半预制破片,提高战斗部的杀伤威力;发展智能引信,实现最佳引信与战斗部配合,提高战斗部对目标的作用效率;研制复合作用战斗部,增加单发弹药的多用途功能;发展集束式、子母式和多弹头战斗部,提高弹药打击集群目标和多个目标的能力;在航空弹药和炮弹上加装简易的末段制导或末段敏感装置,提高弹药对点目标的命中精度;发展各类特种弹药,执行军事侦察、战场监视(听)及通信干扰等任务,适应未来全方位作战需要;采用高能发射药、改善弹药外形,或探索简易增程途径,增大弹药射程。此外,在弹药部件结构上,还应实现通用化、标准化、组合化,简化生产及勤务管理。炮弹所有早期的炮弹都不能爆炸,而是靠冲力来破坏或摧毁单个的目标。能爆炸的炮弹大约14世纪末才出现,但性能很差。   在1421年攻克科西嘉的圣博尼法斯的战斗中使用了安有导爆索的炮弹,威尼斯人1376年在贾德拉也使用了这种炮弹。   使用这种带导爆索的炮弹对炮手来说是极其冒险的:首先要在铜制或铁制的炮弹壳内装上炸药,再安上引线,将其点燃,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进炮膛内。结果是许多炮筒部爆炸了,炮手也当即丧命。   1510年,又出现了铸造的整发弹和球形实心弹。这些炮弹由称作“榴弹炮”的特种火炮发射,弹上装有弹托装置,可以使“弹眼”和引信准确地对准炮膛轴线,朝向炮口。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期,开始研究榴霰弹。   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都把炮弹称为“枪榴弹”,这个词原意指“石榴”,因为弹壳内的炸药看起来像无数的石榴籽。   英国人施拉普内尔于1784年发明了子母弹,里面装的炸药不多。而在此以前设计的炮弹都装药甚多,因为人们认为是用爆炸力量使弹片向四面八方飞散的。施拉普内尔的想法是只用足够的炸药炸开弹壳,让弹壳内的若干子弹以炮弹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飞。   子母弹于1804年在苏里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应用,但由于炮弹在离开炮筒时要点燃炸药,给子母弹预点火,所以很难掌握时机。1852年,博克塞上校改进了这种炮弹,用铁片隔膜把炸药和引信与弹头隔开。他的炮弹在1864年开始使用,称为“隔膜弹”。   由于博克塞引进了时间准确的引信,从1867年起,标准炮弹有了很大的改进。1882年,黑色炸药首次为苦味酸所取代,接着梯恩梯又取代了苦味酸。1891年开始用无烟火药。至此,炮弹已发展成熟了。   炮弹的种类   现代炮弹的种类繁多,达上千种。若按用途分,可分为主用弹、特种弹、辅助弹3种。   主用弹即直接杀伤有生力量和摧毁目标的炮弹,如杀伤弹、爆破弹、杀伤爆破弹(这3种俗称“榴弹”)以及混凝士破坏弹、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纵火弹、化学弹、霰弹等。特种弹即完成特定战术任务的炮弹。   如发烟弹、照明弹、宣传弹、曳光弹、干扰弹、电视侦察弹等。辅助弹是部队训练和靶场试验等非战斗使用的炮弹。如训练弹、教练弹、试验弹等。   按装填物的类别,炮弹可分为常规炮弹、原子炮弹、化学炮弹、生物炮弹等。   按配用炮种可分为加农炮弹、榴弹炮弹、坦克炮弹、航空炮弹、高射炮弹、岸(舰)炮弹、迫击炮弹和无坐力炮弹等。   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定装式炮弹和分装式炮弹。定装式炮弹的弹丸和药筒结合为一个整体,发射药质量固定不变,发射时一次装入炮膛。分装式炮弹根据有无药筒,可分为药简分装式和药包分装式。   药简分装式炮弹发射时先装弹丸,再装发射装药,射速较慢,但能改变发射药量,以获得不同的初速和射程;药包分装式炮弹没有药筒,发射时将弹丸、发射药包和点具分3次装填,依靠炮闩来密闭火药燃气,其射速更慢。   按弹丸稳定方式可分为旋转稳定和尾翼稳定两类。旋转稳定炮弹由线膛炮发射,出炮口时获得高速旋转而产生陀螺效应,使弹丸稳定飞行。尾翼稳定炮弹可在滑膛炮或线膛炮上发射,利用其尾翼使气动力压心移到质心后面,形成稳定力矩以保持弹丸飞行稳定。   按弹径与火炮口径的配合可分为适口径、次口径和超口径3种。次口径炮弹的弹径小于火炮口径,初速高,有些穿甲弹和杀伤弹力提高威力和射程就采用这种结构。超口径炮弹的弹径大于火炮口径,弹丸露于炮口外,可获得较好的毁伤效果,如迫击炮弹、长榴弹等。   对付活动目标的末制导炮弹   火炮对付的大多是固定的点状目标或集团群体目标,所以一般使用具有显著杀伤爆破作用的榴弹,如果要对付远距离的活动点状目标,普通炮弹就无能为力了。于是美国首先为其155毫米火炮研制成功了激光半主动末段制导炮弹——“铜斑蛇”。   发射这种“铜斑蛇”炮弹时,火炮就像发射普通炮弹一样,把末制导炮弹送到目标附近的上空,飞行到靠近目标的一定范围时,接收到来自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开始制导飞行,直至命中目标。   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靠另外一个激光目标指示器照射到目标上,所以是半主动式末制导炮弹。这种未制导炮弹集中了许多优点,如火炮初速高、弹丸飞行大部分时间靠自然弹道飞行、不会受到外来干扰、弹丸在飞行最后阶段可改变飞行弹道追踪目标以及命中精度高等,使大炮真正具备了攻击远程活动点状目标的能力。   炮弹的构成   现代炮弹由弹丸和发射装药两部分构成。弹丸包括引信、弹体和装填物,用以杀伤有生力量和摧毁目标。引信是利用目标信息和环境信息,在预定条件下引爆或引燃弹体战斗部装药的控制装置。发射装药包括发射药、药筒、底火和辅助元件。   发射药是发射弹丸的能源,药筒用来连接弹丸、底火和盛装发射药,保护发射药不受潮或损坏。发射时,筒体膨胀,与火炮药室贴紧以密闭火药气体。底火受火炮机械或电的作用发火,点燃发射药,产生膛压推动弹丸运动。开花弹开花弹原名“达姆弹”。一种在弹头顶端开口的枪弹。这种弹头射入人体,会产生相当可怕的炸裂性伤口。如果射中头部,就会使脑袋丹花、它为什么会这样厉害呢?   原来,这种子弹的弹头顶端有一个切口,弹头里面的铅芯裸露在外,囚此,只要弹头侵入人体就会变形,并产生翻滚,造成入口很小、出口却很大的可怕伤口。   开花弹是19世纪末叶,由英国设在印度加尔各答的达姆·达姆兵工厂制造出来的。英国军队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发现,即使对方身中数弹,也还能够继续战斗,这使英军束手无策。于是,英国殖民军便把赌注下在研制新武器上,不久,开花弹投产,并迅速交付部队使用。   由于这种枪弹的杀伤手段太残酷,遭到了当时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1899年召开的海牙国际和平会议发表了一份宣言,禁止任何国家在以后的战争中使用这种枪弹。   但是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有一些国家的军队违约使用了经过改进的开花弹。枪榴弹枪榴弹指用枪和枪弹发射的超口径弹药。   由弹体、引信、弹尾等组成。常用弹种通常有杀伤枪榴弹、反坦克枪榴弹、反装甲枪榴弹、杀伤破甲枪榴弹,以及燃烧、发烟、照明、信号、毒气枪榴弹等。   杀伤枪榴弹弹体多为球形或柱形,预制破片弹壳,配瞬发或跳炸引信。   一般弹径35~65毫米,弹重200~600克,杀伤半径10~30米,最大射程300~600米。   反坦克枪榴弹多采用铝制弹壳,空心装药,配用机械或压电瞬发引信。   一般弹径40~75毫米,弹重500~700克,直射距离50~100米,垂直破甲可达350毫米,可穿透混凝土工事1000毫米。   枪榴弹的出现不迟于16世纪末。17世纪出现了将手榴弹加尾杆,直接插入枪口,用黑火药发射的枪榴弹。18世纪中叶,英国人在燧石枪枪口安装发射筒发射的枪榴弹也得到了发展。后来又出现了专用枪榴弹。   20世纪50年代以后,枪榴弹不断得到改进、可直接以枪口兼作发射具,弹上带瞄准具,弹尾内装弹头吸收器,使用实弹发射。   枪榴弹的生产简易,使用较方便,能够使步枪手具有点面杀伤和反装甲的能力。不少国家还在继续研究,采用火箭增程、提高空心装药效应等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枪榴弹的射程、杀伤和破甲威力。手榴弹手榴弹指用手投掷的弹药。因早期榴弹的外形和破片有些象石榴和石榴子,故名。一般由弹体、引信两部分组成。   弹体呈柱形或卵形,有的带有手柄,内盛炸药或其他装填物。多采用击发延期引信,也有采用电触发和延期双重作用引信的。   手榴弹可分为杀伤、反坦克、燃烧、发烟、照明、毒气和教练等弹种。   杀伤手榴弹又分两种:   一种是常用的破片型,亦称防御手榴弹。主要用破片杀伤有生目标,兼有震慑破坏作用。其弹体外壳用铸铁或冲压钢板制成,也有用铁皮壳内衬钢珠、钢丝等预制破片制成的。   一般全弹重300~600克,有的仅重120克,也有重达1000克左右的。引信延期时间3~5秒,有效破片重0.1~0.4克,数量300~1000片,有的可达5000片以上。杀伤半径为5~15米。   一种是爆破型,亦称进攻手榴弹。弹壳用铁皮、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一般全弹重100~400克,炸药重占30~70%,引信延期时间4秒左右。爆炸时,产生爆轰作用,震慑杀伤敌人。因所生破片很轻飞散不远,投掷后继续冲锋,也不致伤及自己,适于在进攻中使用。   有的可临时加装破片套,作防御手榴弹用。普通木柄杀伤手榴弹在投掷时,带出拉火绳,可使火帽、延期药、雷管、炸药相继作用,产生爆炸。加重型木柄杀伤手榴弹则适于在防御中使用。反坦克手榴弹,亦称反坦克手雷,多用空心装药,瞬发引信。   通常配有手柄,弹尾有尾翅或稳定伞,以保证命中姿态正确,利于破甲。一般全弹重1000克左右,垂直破甲厚度可达170毫米,可穿透混凝土工事500毫米以上。燃烧、发烟、照明、毒气等手榴弹外形和结构与杀伤手榴弹相似,内装化学战剂或烟火药,配延期起爆或点火引信。枪弹枪弹是枪械在战斗中用来攻击或防御,致使目标直接遭受损害的弹药,也是各类武器中应用最广、消耗最多的一种弹药。   现代军用枪弹主要用来杀伤有生目标,也可用来摧毁轻型装甲车辆、低空飞机、军事设施等目标。为了使部队所装备的各种枪械能对不同的目标进行射击,就需要大量各种不同用途的枪弹,所以枪弹的生产和补给在战争中是很重要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枪弹的进步。由于在现代战争中各种枪械仍然是其他武器难以替代的装备之一,枪弹的作用也就不容忽视。   发展简史   枪弹的发展是与枪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早期的前装滑膛枪,使用的是球形弹丸,即弹头与火药是分开携带并分别由枪口装填的分装式枪弹。从15世纪开始欧洲人在前装线膛枪中试用了卵形弹,以提高射击精度和射程。   17世纪,瑞典人发明了将弹头与发射药一起装在纸弹壳内的定装式枪弹,从而简化了装填。1807年,英国人发明了以雷汞为击发药的击发火帽。   1849年,在法国出现了一种米涅中空长圆柱尖头弹丸。1855年,英国制造出金属弹壳,进一步改善了弹壳的闭气性能,提高了弹头初速。   1860~1870年,欧洲一些国家开始采用中心发火式金属弹壳枪弹,导致了枪械后膛装填方式的实现。1886年,法国陆军正式装备使用无烟火药的8毫米步枪弹,此后德国、瑞士及其他国家陆续开始装备类似口径新式枪弹。   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无烟火药的采用,不仅为减小枪弹口径、提高枪弹性能奠定了基础,而且枪弹普遍改为被甲式,即将铅心装入黄铜、钢制被甲内。   19世纪末出现的后装枪定装式步枪弹,仅就结构而言,主要是被甲式圆头弹头,即带弹头壳的弹头,如意大利的6.5毫米步枪弹、德国的7毫米毛瑟步枪弹、瑞士的7.5毫米步枪弹等。随着弹道学、空气动力学理论的应用,又出现了流线形弹头,从而改善了外弹道性能,增大了射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促进了大口径机枪用穿甲弹、燃烧弹、爆炸弹、穿甲燃烧弹的发展。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苏等国为了简化弹种还研制成功威力和尺寸介于手枪弹和步(机)枪弹之间的中间型枪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口径机枪弹口径逐渐统一,主要为12.7毫米和14.5毫米两种口径。   20世纪下半叶,枪械及枪弹开始小口径化。1953年12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选定美国T65式7.62毫米枪弹为标准枪弹,实现了北约各国步(机)枪弹药的通用化。   1958年美国开始试验5.56毫米小口径枪弹。1974年,苏联也正式定型列装了使用5.45毫米枪弹的班用枪族。1980年10月,北约选定比利时的SS109式5.56毫米枪弹为标准枪弹。这种小口径枪弹的好处是弹头轻、初速高、弹道低伸,一般速度能达900~1000米/秒,它的研制成功和使用是枪弹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近30年来,枪弹的发展较为活跃。一些国家不仅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研制新型枪弹,如双头(多头)弹、无壳弹、箭形弹、塑料弹壳埋头弹、次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火箭枪弹等,而且使枪弹逐渐形成了多口径、多弹种的大家族。   性能特点   从枪管内发射的弹药,统称枪弹,又称子弹,一般由弹头、弹壳、发射药和底火四大部分组成。底火点燃发射药,高温高压火药气体推动弹头飞出枪口,以达到杀伤或破坏目标的目的。   据初步统计,枪弹已发展到20多种,其中有普通弹、特种弹、辅助用弹,还有多种新型枪弹,如无壳弹、箭形弹、齐射弹、液体弹等。   按枪械种类的不同,枪弹可分为手枪弹、步(机)枪弹和大口径机枪弹等;按口径分,通常称口径在6毫米以下的为小口径枪弹,在12毫米以上的为大口径枪弹;按战术用途不同,可分为战斗用枪弹和辅助用枪弹。   战斗用枪弹主要包括普通弹(普通弹又有轻弹和重弹之分)、穿甲弹、燃烧弹、曳光弹、爆炸弹,还有穿甲燃烧弹、燃烧曳光弹、穿甲燃烧曳光弹、爆炸燃烧曳光弹等,辅助用枪弹有空包弹、教练弹、强装药弹,另外还有信号弹以及防暴武器用各种霰弹、晕眩弹、催泪弹和橡胶弹。   现代军用枪弹的主要特点   枪弹均采用定装式,即弹头、发射药、弹壳和底火四大部分固结为一体,这样装填动作简单,只需一次操作即可完成。   枪弹通常是以其弹头之被甲(弹头壳)嵌入膛线获得旋转运动,而炮弹是由弹带嵌入膛线获得旋转运动。   枪弹的杀伤或破坏作用主要靠弹头本身动能或内部装填物来实现。   枪弹结构简单,易于大量生产,造价低廉,携带方便。   手枪弹射程近,停止作用好,即弹头命中有生目标后使其尽快丧失战斗力的效果好。   小口径步枪弹初速高、威力大。现代小口径步(机)枪弹初速一般都在900米/秒以上,且有较好的存速存能能力和侵彻性能。北约SS109式5.56毫米步枪弹初速922米/秒,采用钢/铝复合结构弹头,可在640米距离上击穿美国制式M1钢盔。苏联5.45毫米制式步枪弹,弹质量较小,弹头前部留有空腔,长径比为4.6,重心靠后,具有较大的杀伤威力。   7.步(机)枪弹药通用化。目前,许多国家的冲锋枪、步枪、轻机枪和通用机枪的枪弹已通用,以满足多种作战环境下的战斗需求。苏联的AK-74系列中的AK-74式突击步枪,AKCУ-74式冲锋枪和РПК-74式轻机枪都使用制式5.45毫米步枪弹;奥地利的AUG枪族中的步枪、冲锋枪、卡宾枪和轻机枪均发射5.56毫米M193式枪弹或SS109式枪弹。   8.大口径机枪弹以穿甲为主,且功能多。如美国的12.7毫米多用途机枪弹用烟火剂取代了原有复杂的机械引信,击穿目标后产生爆炸破片和冲击波效应且伴有燃烧作用;12.7毫米反轻装甲脱壳穿甲弹采用钨合金材料,初速1220米/秒,可穿透500米距离上垂直放置的25毫米厚钢板。   装备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列装的枪弹种类繁多。手枪弹的主要口径有7.62毫米和9毫米,以9毫米最为普遍,还有5.45毫米、7.63毫米、7.65毫米、0.357毫米、0.38毫米、0.44毫米、10毫米和11.43毫米等。步枪弹中,除使用广泛的7.62毫米口径外,5.56毫米和5.45毫米是当今两种重要的制式弹口径,北约和亚洲一些国家多采用5.56毫米口径,前华约国家则采用5.45毫米口径。大口径机枪弹主要是12.7毫米和14.5毫米两个口径,北约各国多为12.7毫米,前华约国家却是12.7毫米和14.5毫米两种口径并存。   美国现装备的主要是帕拉贝鲁姆9毫米手枪弹、柯尔特11.43毫米手枪弹、M193式5.56毫米步枪弹、M855式5.56毫米步枪弹、SS109式5.56毫米枪弹、7.62毫米北约步枪弹、勃朗宁12.7毫米机枪弹,此外尚有M1式0.30毫米卡宾枪弹、温彻期特马格努姆0.30毫米步枪弹。美国警察部队还装备了0.38毫米特种手枪弹、史密斯-韦森0.40毫米手枪弹和马格努姆0.44毫米手枪弹。   俄罗斯现装备有托卡列夫7.62毫米手枪弹、5.45毫米手枪弹、马卡洛夫9毫米手枪弹、M1943式7.62毫米步枪弹、莫辛-纳甘7.62毫米步(机)枪弹、5.45毫米步枪弹、12.7毫米和14.5毫米机枪弹。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加拿大、瑞典、奥地利、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主要列装帕拉贝鲁姆9毫米手枪弹、SS109式5.56毫米步枪弹和7.62毫米北约步枪弹以及勃朗宁12.7毫米机枪弹。除此之外,法国自行研制的甚高速、大威力THV手枪弹和PPI7.62毫米机枪弹已开始服役;英国还装备了M1式0.30毫米卡宾枪弹、马格努姆0.357毫米手枪弹等;以色列还有M193式5.56毫米步枪弹和苏联的M1943式7.62毫米步枪弹;新加坡装备了12.7毫米反轻装甲脱壳穿甲弹。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前捷克斯洛伐克均列装了苏联制式5.45毫米步枪弹。   韩国和日本装备的枪弹有SS109式5.56毫米枪弹、7.62毫米北约步枪弹、M1式7.62毫米卡宾枪弹和勃朗宁12.7毫米机枪弹。   发展趋势   枪弹是枪械威力的最终体现,因为枪弹的性能除直接影响武器的威力外,枪弹的结构尺寸及膛压大小对武器结构亦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枪弹的发展趋势是,减小质量、缩小体积、降低成本、改进空气动力性能、提高对软硬目标的效果。   完善现装备枪弹的性能   由于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结构的枪械仍将是各国的主要轻武器装备。因此,改善现有枪弹的性能已成为目前许多国家提高轻武器系统效能的主要途径之一。   采取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密实装药技术,在不改变药室体积和武器膛压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装药量、提高枪弹初速;采用钨合金等高密度材料弹头提高枪弹的侵彻能力;采用易碎弹体结构,使大口径机枪弹具备穿甲、爆炸、燃烧和杀伤等多种功能。   研究全新结构枪弹   双头(多头)弹或集束箭形弹、无壳弹和塑料弹壳埋头弹,这些非常规枪弹仍具有发展潜力,可能成为提高轻武器系统效能的又一途径。俄罗斯的12.7108,毫米双弹头穿甲燃烧曳光弹和穿甲燃烧弹,初速750米/秒,能穿透100米距离上的5毫米厚钢板。奥地利VEC91式5.5626,毫米UCC无壳弹,5.68毫米直径的弹头埋入硝化纤维发射药柱内,初速可达1006米/秒。   发展新口径枪弹   枪弹的口径的优劣是以武器系统的终点效能、射程和便携性来综合评价的。根据轻武器的作战使命,今后仍会有新口径枪弹出现,例如比利时研制成功的配用于P90个人自卫武器的SS190式5.7毫米枪弹,俄罗斯研制的6毫米步枪弹。   采用新材料、新工艺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可能是枪弹发展的重要方向。例如美国在5.56毫米和7.62毫米枪弹弹头上涂覆聚四氟乙烯工程塑料,以增强枪弹对装甲目标的侵彻能力。俄罗斯新研制的7.62毫米微声手枪,其消声作用不是通过常见的消声器,而是凭借发射具有消声功能的特殊枪弹实现的。无壳弹无壳弹是一种没有弹壳的枪弹。它由可燃粘结剂先将用作发射的火药粘牢,然后模压成一个坚固的柱体,再把弹头和底火分别嵌在火药柱的两端。   由于这种特殊的子弹没有弹壳,所以底火的工作形式也有所不同.除了传统的击针发火针,还可以采用电引燃型底火、气引燃型底火,利用击发时产生的电弧和高温,引燃药柱,迅速膨胀的高压气体将子弹头推出枪膛。   无壳弹的形状比较特别,弹头细长,身体略显矮胖。发射时,在燃烧的药柱所产生的气体的推动下,弹头飞出枪口,而药柱则被烧成灰烬。100发无壳弹,大约只相当于20发常规子弹的重量,因此,打仗时,士兵可以随身携带很多子弹。这无形中提高了单兵的持续作战能力。   我们知道,枪发射出的是弹头,蹦出来的是弹壳,因此,当子弹打完之后,地上便会留下一堆空壳。这些用金属做成的弹壳,增加了子弹的造价。   无壳弹的试制成功,不仅使传统的子弹走出了一条新路,同时,也使枪的结构相应简化。由于无壳弹射击时省掉了抽壳的过程,枪支的结构也可以作相应的简化,一次装弹完毕,完全封闭机匣,防止沙尘微粒进入弹膛,有利于延长枪支的寿命。   此外生产还可以节省大量的金属,简化一些生产程序可称得上使用和制造两方便。一些专家认为,如果无壳弹能在现有基础上对燃烧、防水、抗高温等性能方面做进一步提高,有朝一日会完全取代有壳弹。   但由于他的制造工艺复杂,而且枪又要作相应的改进,它对枪膛的烧蚀严重,所以现在仅有为数不多的国家使用无壳弹。德国在1990年代初期原本要采用为制式步枪的HKG11就是使用无弹壳子弹。空包弹空包弹只有弹壳、少量装药、以及底火的子弹,通常用于训练和演习。   空包弹有两种,比如:收口式空包弹(无弹头)、全形空包弹(有弹头),具体例如我5.8族的5.8毫米枪弹中的空包弹就有两种,一种为传统式的收口式空包弹,另一种为发射塑料易碎弹头的全形空包弹。   全形空包弹的弹头由聚苯乙烯材料制成,在火药燃气的作用下进行降解(不是燃烧或熔化),比起传统的收口式空包弹具有密封性能好、储存期长的优点,枪口安全距离为7米,也比收口式空包弹的安全距离近。在军事演习中使用空包弹,演习双方一般不可能在几米内互相射击,所以也就不会伤人。   发射空包弹除了是让部队习惯战场氛围的最简单也是最佳的方法以外,也是让电影中的战斗变的更逼真的好方法。不过发射空包弹并非有如其他一般子弹一样,只要口径吻合即可使用;使用空包弹之前预定为发射空包弹的枪支必须先行改装,例如在枪口加装转接器。   转接器的功能在于增加发射空包弹时的安全性,以致于提醒射手“不要”把实弹装入发射空包弹的枪支中;转接器另外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足够的模拟膛压维持枪机的正常运作。   经常用来拍摄电影专用的空包弹又称为“五合一”空包弹,不只能够推动道具枪的枪机运作,还能够适用于不同大小的药室。   美军官兵示范以M1加兰德步枪进行枪榴弹发射方法。   空包弹还可以应用在发射枪榴弹方面;在专门的枪榴弹发射器出现之前,地面部队对于掩体后方的目标采曲射弹道武器进行攻击与摧毁多半使用小口径迫击炮,或者就是枪榴弹。   发射当时的枪榴弹之前射手必须先卸下弹匣清枪,然后将枪机固定在后,这时候将空包弹置入药室然后上膛,准备发射。特种弹特种弹在过去称“炸子”。现在所有弹头都是铅心,外面包裹钢套或铜套,以承受枪膛压力并保持外形。只要将弹头的被甲磨去一点点,露出铅心,这颗子弹就是“达姆弹”了。   原理是铅是软金属,高速运动的弹头侵入人体时,巨大的压力一起压着弹头里的铅和其外面的套子,由于铅是软金属,容易被压缩,巨大的压强传递到包裹它的钢套,当压强超过钢套的承受极限时,钢套就会炸开。达姆弹造成的创伤是触目惊心的,往往一颗子弹就会造成所有内脏全部粉碎,所以国际公约禁止使用达姆弹。   另外,弹道创伤学告诉我们,一枚弹头应该将其全部能量传递给人体,才会造成最大可能的杀伤,象抗日战争中一枚子弹穿透多个人体的现象,正是子弹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的现象。当弹头穿透人体时,会带走一部分能量,带走的能量就是浪费了。达姆弹达姆弹是一种杀伤力非常高的子弹。子弹本身的大小只有成年人的一节指头,但所造成的伤口可以有半只手板的大小。   达姆弹,英国制造的一种枪弹。因由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叫达姆达姆的地方兵工厂生产而得名。   达姆弹出现于1897年,由达姆达姆兵工厂军方总监克莱上尉设计。弹头尖端没有包覆而露出铅心,子弹射入人体后铅心扩张或破裂,因而扩大了创伤面,造成对人员的严重伤害。   因为当时的火枪所使用的枪弹是铅弹,由于铅比较软,因此在击中人体后往往将所有动能全部释放出来,具体表现为弹头发生严重形变乃至破裂,导致人体组织出现喇叭型空腔,创伤面积是弹丸截面积的上百倍,加上瞬间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产生巨大压力。   但伤者的痛苦不至于此,弹丸的碎片没有全部从伤口取出,那么就会造成铅中毒,即使侥幸碎片比较少,通过外科手术取出来了,弹丸在射入人体后会把一些衣物碎片什么的带入伤口,造成感染。   100米距离上遭到达姆弹的直接命中,头部-90%的人会死亡,四肢-20%死亡,剩下的全部截肢,左胸(心脏附近)-100%死亡,右胸-70%死亡,腹部-70%死亡。所以达姆弹现已被国际禁止使用!   定义   根据美国国家步枪协会的定义:一种在印度达姆兵工厂发展的英国军用弹头,曾经在1897年和1898年在印度西北边界和苏丹被使用。口径是点303英寸,金属外壳并没有完全包覆弹头前端,其铅质核心外露,来增加杀伤力。并没有被进一步改良,因为在不久后的海牙公约(1899年)就被禁止在战争中使用这类子弹。   “达姆弹”一词也常被误用为所有入身变形子弹。有下面几种:   软头弹头:击入目标体内后更容易翻搅。   中空弹头:同上,如果上面再加上四条容易割裂的沟纹,就成了俗称的开花弹,除了翻搅之外,也会在目标体内造成更严重的割裂伤。   爆炸弹头:中空弹头内藏引信和火药,会在击入目标体内后爆炸。   因为在大众传播媒体上时常见到以名气最大的“达姆弹”代称之,是否成为“约定俗成”的错误而成为达姆弹的广义定义,还有待历史验证。上述的各种变形弹头经过长时间的改良,在各方面性能上常比达姆弹更佳,也成为专业军工厂可能的产品。除了地下兵工厂外,一般再难见到已走入历史的达姆弹的生产了。   达姆弹与海牙公约的禁令   1899年海牙公约的第三项声明《禁用入身变形枪弹的声明》,明文禁止“进入人体后易于膨胀或变扁的弹头”。而当时中国的代表清朝政府亦是签署国之一。   此乃禁止入身变形枪弹在国际战争中使用,并未禁止其他用途,如反恐、狩猎等。入身变形子弹的全面禁绝曾在国际会议上提出来讨论,但并未成局。之后入身变形子弹仍然被广泛运用。   据说1947年发生在台湾的二二八事件中,国民政府军也使用入身变形子弹,在台北二二八纪念馆藏有实品。有部分历史学者认为在其根据的二二八事件口述历史资料中增加有关达姆弹的叙述只是为了操弄历史事件。   美国为了防止贯穿,规定必须用入身变形枪弹来猎鹿,因为每人限猎一头。   英国警方目前在反恐任务中使用入身变形子弹,因为很可能会“未审先处决”地把犯人杀死,在2005年7月22日巴西青年被误杀事件后,引发国际谴责。   欧洲议会属下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报告中指出:扩张型弹头的杀伤力较强,致命率也比较高,对中枪的嫌犯来说,几乎等于不经审判而执行死刑,因此它们正考虑要对警察单位使用扩张型弹头进行管制。但是,具有达姆效应的特种子弹停止作用突出,侵彻力小,很难贯穿目标造成附带杀伤,所以具有达姆效应的各种特种子弹仍广泛用于反恐、狩猎等活动。   2005年7月22日,巴西青年就被英国警察使用具有达姆效应的特种弹误杀。而美国根本就没有相关法令禁止扩张型弹头的使用,因此不论是打猎或是自卫用途,都可以看到这些弹头的身影,而且几乎所有执法单位都在使用,各大军火公司也推出许许多多不同设计的扩张型弹头,以满足市场需求。   加拿大长久以来一直将具有达姆效应的扩张型弹头归类为爆炸物,完全禁止使用。但在执法单位的强烈要求下,1996年通过将中空弹尖包覆型改列为管制使用的爆炸物,有限度开放,仅供治安单位使用。中空弹中空弹,又名空尖弹,顾名思义是弹头尖端中空的子弹,在弹头种类上属于扩张型弹头。   沿革与设计原理   自从俗称“达姆弹”的半金属包覆弹研发成功后不久,俗称空尖弹的全金属包覆空尖弹弹头就在伦敦东南近郊的乌立之兵工厂开发出来。这种弹头外观有两种:   357空尖弹的设计与外观都比较原始,为了增加弹头扩张与变形效率,往往制造厂会在像碗一样的弹头边缘增加刻痕。因此当弹头撞击到目标时,目标的密度就会形成阻力,与弹头的动能相抗衡成为反作用力,而刻痕就是无法承受反作用力的部位而优先被反作用力扩大,刻痕就会引领反作用力将弹头进行破裂、变形以及扩张,破裂的碎片会随同弹头自转成爆炸性放射,将皮肤与肌肉撕扯开来,造成大量浅层出血。   另外一种与全金属包覆弹相似,也就是弹尖具有铜质包覆,但是内部完全中空以减少空气阻力;也就是说这种弹头能够维持较高的初速与较远的射程不过仍然具备比达姆弹还要好的“立即丧失行动能力”。   由于内部中空的关系,前方的包铜会在撞击目标物时,会比铅还要快形成变形,加上弹头尾端的覆铜包裹封铅的挤压导致弹头急速扩张,亦即假设9毫米口径的空尖弹在击中目标或物体后会形成一个直径大约18毫米~21毫米不等的扁平物体,相对来说被击中的目标物尤其是人体就等同被18毫米~21毫米不等的扁平物体撞击而非遭到9毫米口径弹头完全的贯穿。   俄罗斯的M43子弹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子弹,虽然其弹头设计可以归类为全金属包覆弹,却也包含全金属包覆空尖弹的结构,亦即大部份的兵工厂会很有技巧的将铅汁倒入铜质包覆壳内一直到灌满为止;M43子弹的弹头内部前端却留有一中空的空间。   这样的好处在于保持弹头的初速与有效射程,并且在击中目标后加速弹头前端变形的速度与程度,使其于人体内产生的滚转范围变浅而广又不可预期,加速人体内出血与肌肉撕裂的范围与效果。   空尖弹的其他种类   圆头型弹头,通常以铅锡合金材质制成,较适合狩猎。   平软头型扩张型弹头的前方有一聚合物材质充作塞盖,略减少风阻增加射程。   圆软头型扩张型弹头,多半使用于狩猎方面。   异质弹尖型扩张型弹头,这种弹头于前面两款弹头一样,弹尖都有填塞物质,除了降低风阻增加射程之外,重点都在于增加弹头扩张的效率与范围;扩张型弹头不一定每一次都会“扩张”,有的时候只会变形甚至破裂不均。   为了加强改善扩张的成果,弹头前方的填充物其实不是为了单纯降低风阻,而是成为一个让弹头进行扩张的“钻板”。而异质扩张弹头就是以硬度高的填充物材质充任协助扩张的基准。   这个说起来有些像是“反向的开花”;普通开花是花瓣徐徐张开将花蕊露出供授粉,异质扩张弹头的高硬度填充材质就是那个“花蕊”,但是与真正的花蕊相反的是花蕊都是向外突凸,而高硬度填充材质却是努力向后挤入,挤的越深弹头就扩张的越大,最后整个弹头就会呈现均匀的扩张,并且类似花开的外貌。   扩张弹头的威力、影响与禁用原因   尽管弹头的扩张杀伤力迥异于全金属包覆弹头借由贯穿来加速造成更大的内部撕裂伤与大量内出血,使目标的活动停止。   扩张型弹头击中部分所形成的撕裂伤面积与弹头口径成高倍比,以致于造成医疗上的处理与救治困难,因为往往伤口还有碎裂大小不一的弹头碎片渗入肌肉,如果不与以取出会导致感染败血症或其他严重发炎感染,但是进行弹头碎片取出往往耗费医师极大心力;然而取出弹头又不是唯一考量,遭到击中的部位必须进行止血,而普通压覆式止血往往可能将弹头碎屑包覆,甚至往组织的深层推入,提高其他组织受伤或感染的风险,增加其他感染发炎的机率。   再者,如果受害者遭到不只一发扩张型弹头击中,往往受害者会因为大量持续出血或者因为后续其他感染而死亡,造成对于周遭人员的严重心理影响。   由于受害者的死亡过程缓慢,加上必须承受过多生理上的痛苦与心理上巨大的恐慌,完全不符合人道,甚至可以说是“惨绝人寰”!因此在1899年海牙公约所发表《禁用入身变形枪弹的声明》的规定中,目前各国军队都不得使用这型弹头。其宣言如下:   “缔约国同意放弃使用容易在人体中扩张或扁平的弹头,例如像是外面坚硬的包覆层没有完全包住弹体、或是有割痕的弹头。”   至于民间狩猎因为要求猎物中弹后迅速大量出血以降低猎物受伤逃逸能力,因此开放使用此型弹头。实际上如果是为了收集毛皮而进行的狩猎并不会采用扩张型弹头,因为扩张型弹头会导致严重的伤口并且扩大伤口面积,会造成毛皮毫无交易价值。毛瑟弹7.9257毫米枪弹也被称为7.957或857,由于被毛瑟步枪广泛应用,这种枪弹又经常被称为8毫米毛瑟枪弹,但事实上这种枪弹并非毛瑟公司研制的,而是在1888由德国军事委员会设计的。   当时的正式名称为857J,另一些资料会写成857I,但其实写成“J”或“I”都没有错,在德语里这都是表示“步兵”的意思。857J枪弹的弹头直径其实是8.1毫米,而7.92毫米或7.9毫米均是指枪膛的阳线直径。   857J枪弹为无凸缘瓶形弹壳,伯尔丹式底火,发射一个重14.8克的钝圆头弹头,枪口初速大约为610~640米/秒,它是世界上第二种被正式采用的无烟发射药枪弹,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瓶形壳枪弹。由于被1888式步枪采用,因此又被称为88式枪弹。   在19世纪末期,军事专家预感到需要一种弹道更平直的枪弹以适应未来埑壕战的需要,德国人通过大量研究和实验,在1905年研制出新的857JS枪弹。S是德语“尖头弹”的缩写,德国人用一种重10克的尖形轻弹头借替了原来的圆头重弹头,弹头初速增加到875米/秒,有效射程也相应地提高。   同时德国人为了加大膛压,把S型枪弹的弹头直径增加到8.2毫米,因此原来发射圆头形J枪弹的98式步枪都要通过加深阴线直径来发射S型枪弹。但由于阳线直径维持不变,所以J型枪弹仍然可以在S口径枪膛中发射,而S型枪弹却不能在J口径枪膛中发射。   后来,德国人在试验中8.1毫米弹头的阴线不够深,而美国人的.308弹头却是在.30枪膛中发射,效果非常好,因此就决定把阴线深度加大,并采用了直径为8.2毫米的弹头,这样就可以在不增加装药量的前提下增大膛压。   857JS枪弹优异的弹道性能促使世界各国都跟着研制尖头弹,法国人是第二个正式采用尖头弹为军用枪弹的国家,接着美国人和英国人也跟着采用尖头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人又研制了一种尖头、船形尾、重12.8克的铅芯覆铜钢被甲弹头,被称为857s.S.枪弹。前一个“s”为小写字母,“s.S.”是“重尖弹”的缩写。s.S.型枪弹的弹头较原来的S型枪弹更长更重,装药量又有所减少,因此其初速降低到792米/秒。   由于发射药较少,在试验中发现卡宾枪很适合sS型枪弹,虽然枪口焰和冲击波略大,但比S型枪弹好得多,因此sS型枪弹为选作为德国军用步枪和机枪的标准弹。   857s.S.枪弹虽然初速略有下降,但由于弹头重,所以枪口动能仍然是十分高。但与同时代的美国30-06、英国303和苏联的7.6254R相比,857s.S.枪弹的弹道曲线是最为弯曲的,也是精度最差的一种。   战后,德国用7.62毫米弹取代了857s.S.枪弹,但目前许多著名弹药生产商都有生产857规格的枪弹,以满足民间射击爱好者的需要。   除了普通弹外,857系列枪弹还有其他型号弹,如普通弹(弹头为尖头、锥底、软钢心,弹头重11.53克,发射药重2.85克,初速855米/秒)、半穿甲弹(弹头为尖头、锥底、软钢心,弹头质量11.5克,发射药量2.85克,初速855米/秒)、穿甲弹(尖头、平底、钢心,弹头质量11.53克,初速798米/秒)、穿甲弹(弹头为尖头、平底、碳化钨心,弹头质量12.59克,初速911米/秒)、穿甲燃烧弹(弹头为尖头、锥底、钢心,弹头质量10.11克,发射药量2.9克,白磷燃烧剂,初速835米/秒)、穿甲曳光弹(弹头为尖头、锥底,弹头质量10.12克,初速832米/秒,曳光距离1000米)、燃烧试射弹(弹头为尖头、锥底,弹头质量10.82克,初速814米/秒)。另外,英国生产的的Mk.2系列枪弹为857尖头弹的同型弹。   穿甲弹   穿甲弹是一种典型的动能弹,依靠弹丸强度、重量和速度穿透装甲的炮弹,现代穿甲弹弹头很尖,弹体细长,采用钢合金、贫铀合金等制成,强度极高。   穿甲弹个个都长着非常坚硬的脑袋壳(即弹头)是坦克、飞机、军舰式装甲车辆的死对头。当然,对付混凝土工事,它也照样当仁不让,这是因为:   它的弹体特别结实,由合金钢(或钨、铀合金)制成,弹体前端都是实心的,还有防裂槽,不怕在撞击目标的瞬间破碎或折断。   它的速度高,贯穿能量大,能洞穿较厚的装甲和流线型外形,同时还配有延期引信,在钻进目标“内脏”后再爆炸。   它的射击精度高,加之身体都是流线型,能在飞行中减少空气阻力,瞬息间直接命中坦克或飞机等活动目标。   穿甲弹定义   穿甲弹是指依靠弹丸的动能穿透装甲、摧毁目标的炮弹。其特点为初速高,直射距离大,射击精度高,是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主要弹种。也配用于舰炮、海岸炮、高射炮和航空机关炮。用于毁伤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辆、舰艇、飞机等装甲目标。也可用于破坏坚固防御工事。   穿甲弹的原理   穿甲弹素以强拱硬钻而著称,也就是俗话说的硬碰硬。它主要靠弹丸命中目标时的大动能和本身的高强度击穿钢甲。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   要击穿目标的装甲,没有一副硬朗的身子骨是不行的。因此,穿甲弹的弹丸,都是用比坦克装甲硬得多的高密度合金钢、碳化钨等材料制成的。穿甲弹个个都长着非常坚硬的脑袋壳(即弹头),是坦克、装甲车辆的死对头。当然,对付混凝土工事,它也照样当仁不让。   发射时,穿甲弹丸在膛内高温高压气体作用下,一触及目标,就会把钢甲表面打个凹坑,并且将凹坑底面的钢甲像冲塞子一样给顶出去。这时候,弹丸头部虽然已经破裂,而弹体在强大惯性力的冲击下,仍会继续前冲。   当撞击力达到一定数值时,引信被触发点燃,就引起了弹丸装药的爆炸。这时,在每平方厘米面积上,可产生数十吨至数百吨的高压,从而杀伤坦克内的乘员、破坏武器装备。   穿甲弹的历史   穿甲弹早在十九世纪便已在战场厮杀,当时,它主要对付装甲战船,用得还不普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面世,装甲弹才风风火火冲进战场,其性能也有了很大改进。这期间装甲弹是一种适口径穿甲弹,即穿甲主体的直径与穿甲弹弹体的口径相同。这类穿甲弹又叫普通穿甲弹。   根据穿甲弹的弹头不同,通常人们还把普通穿甲弹分为尖头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被帽穿甲弹。前两种穿甲弹主要用来对付均质装甲,而后一种由于在弹头上加有风帽和被帽,因而穿甲能力强,可用来对付表面经硬化处理的非均质装甲。   普通穿甲弹一般在弹体内装少量炸药,以提高穿透装甲后的杀伤和燃烧作用。不装炸药的又称实心穿甲弹,装炸药较多的称半穿甲弹或穿甲爆破弹,装有燃烧剂(燃烧合金)的称穿甲燃烧弹。普通穿甲弹由弹丸和发射装药组成。弹丸有风帽、被帽、弹体、炸药、弹底引信和曳光管。   风帽用于减小飞行阻力。被帽用于保护弹体头部穿甲时不受破坏,并可防止跳弹。弹体用优质合金钢制造,经热处理使头部硬度略高于尾部,以改善穿甲性能。曳光管用于显示弹道。   100毫米普通穿甲弹弹丸全长不超过3.9倍口径,初速900米/秒左右,在1000米距离上可击穿110~160毫米/30°的装甲。1000米处的速度损失是初速的11%~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重型坦克杀上战场,装甲厚度达到150-200毫米。面对这样的“硬骨头”,钝头和被帽装甲弹都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次口径超穿甲弹。所谓次口径,是指穿甲主体的直径小于弹径。   这种次口径超速穿甲弹的弹体内,有一个用硬质合金制成的弹芯。由于穿甲弹是依靠弹丸的动能来穿透装甲的,因而当弹丸以高速撞击装甲时,强度高而直径细小的弹芯就能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装甲的很小面积上,从而一举把“乌龟壳”穿透。   后来,坦克不肯示弱,又把装甲增厚,于是便出现了威力更强的超速穿甲弹。这种弹按其稳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弹丸自身旋转稳定的,另一种是借助于装在弹体上的尾翼稳定的。   穿甲弹的分类   穿甲弹按弹丸外形分为线轴型与流线型两种。主要由风帽、弹芯、弹体、曳光管组成。   弹芯是穿甲弹的主体,用高密度(14~15克/厘米)碳化钨制成。弹体用低碳钢或铝合金制造,主要起支承弹芯的作用,其上有导带,能保证弹丸旋转稳定。弹芯被固定在弹体中间,当碰击装甲瞬间,弹体破裂,弹芯进行穿甲。   它的弹芯直径小,仅为火炮口径的1/3~1/2,提高了着靶性能,垂直穿甲性能好,碳化钨弹芯硬度高,具有抗压不抗拉的特点,穿甲时基本不变形,击穿装甲后形成碎块,增大了杀伤与燃烧作用。但这种结构工艺性差,弹丸质量小,弹形不好,速度衰减快,仅适于射击近距离内的目标。此外,对于大倾角装甲穿甲时弹芯易折断和跳飞。   穿甲弹按稳定方式分为次口径超速脱壳穿甲弹分为旋转稳定和尾翼稳定两种。由弹托与飞行弹体两部分组成。弹托在膛内承受火药燃气压力,支撑、带动和引导弹体正确运动,出炮口自行脱落。   旋转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仅适于线膛炮发射。由于弹丸断面比重或比动能受旋转稳定性的限制,使穿甲威力不可能有更大的提高。   尾翼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又称长杆式穿甲弹,其飞行弹体由风帽、弹体、尾翼等部件组成。弹体由合金钢、钨合金或贫铀合金制成。长杆式穿甲弹的弹托有花瓣型和马鞍型两种典型结构,花瓣型结构适于滑膛炮发射,马鞍型结构由于采用尼龙滑动导带,既适于滑膛炮,也适于线膛炮发射,弹托由铝合金制成,弹体材料多为钨合金或贫铀合金。   杆式穿甲弹具有长径比大,长径比可达12~20,穿甲能力强,飞行速度损失小等优点,初速可达1500~1800米/秒,1000米飞行速度损失是初速的3%~8%,可击穿300~550毫米的垂直均质装甲,并具有显著的后效作用。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依靠尾翼稳定的超速脱壳穿甲弹,也称作“长杆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长杆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重量轻,初速高,再加上弹丸飞出炮口后弹托在气流作用下脱落,使空气阻力大为减少,因而通过细而坚硬的弹芯能将大量动能集中作用在装甲很小的面积上,就好像用锥子扎鞋底一样,击穿很厚的装甲。   为了提高长杆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性能,近年又出现了用高密度铀合金和钨合金制作弹芯的穿甲弹,它们的穿甲本领更强,尤其是铀弹芯的穿甲弹在硬脑壳钻进装甲后,还能产生1000℃以上的高温,使装甲局部熔化,发出强烈的白灼光。而且它的造价仅为钨合金的一半,所以目前各国都重视发展这些。   穿甲弹-穿甲弹的发展   苏制分装弹药的穿甲性能开始时领先于同期欧美整装弹药,而且长径比也大于同期的整装弹药!他的最先应用是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后研制的115和125毫米杆式穿甲弹,分别应用与于T62和T72坦克上。   苏联115毫米穿甲弹长径比13.1、德国120毫米DM13穿甲弹长径比12、美国XM735穿甲弹的长径比8-9。目前各国主要装备的是第四代穿甲弹,长径比大多在20-30之间,代表的有美国M900型105毫米弹M829E2型120毫米弹;德国DM43/53型120毫米弹;中国的DTW2-105MM,DTW-125MM,及PZL-120MM毫米弹。各国的长径比超过30的穿甲弹已经试装或少量进入部队服役,普遍的穿深已经达到700-800MM以上。   中国也相应的开发了新一代的120及125MM毫米的大威力穿甲弹。俄罗斯的3BM-31型125穿甲弹的长径比也达到了29。弹芯的辨证关系其实是这样的:动能穿甲模式中,穿甲厚度由动能/截面积决定,当然还有一些参数诸如相对硬度等。次口径,弹芯化的根本目的是减小截面积。因为大口径炮的动能大,小口径炮的动能小。   如果发射同口径的炮弹,对于大口径炮来说是很不划算的。一部分动能没有加到穿甲威力上去。比如IS-2的122毫米炮,炮口动能是虎/豹主炮的2~3倍,超过同时代的任何坦克炮。   但是由于战争时期一直只有同口径弹,所以穿甲威力也只和和虎豹次口径弹的威力差不多至于用高密度和高硬度金属做弹芯,目的就是防止折断和碎裂。其实越细越易折断早期的次口径弹,由于材料的原因,弹径与口径的比例是很高的,而现在美式贫铀弹,弹径30毫米,与120毫米的比例是1:4。至于次口径减小了动能的损失,那只是相对的,而且往往不起作用。   动能的衰减速率固然和截面积成正比,但是和弹重也成一定的反比例关系。而次口径化,是要牺牲相当一部分弹重的,弹芯式的炮弹基本上牺牲了2/3的弹重。   经过多年的发展,早期的次口径脱壳穿甲弹已经演变成了今天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种弹的弹芯外形近似长箭,弹身细长,直径20-30毫米,长经比超过20:1,弹芯尾部有尾翼,可保持飞行中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这种近似长箭的外形不仅可减小飞行阻力、保持速度,而且在和装甲撞击时作用面小、冲击力大,可有效的增加穿甲深度。   由于直径远远小于火炮口径,因此必须在弹芯上套一个弹带才能由火炮发射,弹带的作用是密闭炮膛,并增大弹丸的受力面积,使弹丸获得高炮口初速。目前西方的炮口初速已经达到了1700米/秒左右,这相当于5倍的音速,弹带的外边包裹着一层薄薄的铜箍,在弹丸飞出炮管的过程中铜箍会和炮管发生摩擦,在弹丸飞出炮管后,弹带受空气阻力的作用而分裂、脱落,剩下的箭形弹芯则保持高速继续飞行。   由于完全靠动能破坏装甲,所以弹芯的动能和材料硬度便成了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为了穿过坦克装甲,弹丸的硬度必须够高,这样才能在“硬碰硬”的过程中占优势,动能越大,穿甲威力越大。   影响弹芯动能的因素:   弹芯直径、质量、速度。弹芯直径越小,则弹芯在飞行中的阻力越小、更容易保持速度,而且在撞击时由于作用面小、威力大,当然弹芯的直径也不可能太小。弹芯的重量也是设计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弹芯太重,会使弹丸的重量增大,从而降低炮口初速。弹芯太轻,虽然能够获得较高的炮口初速,但是其动能小了,在飞行中更容易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在远距离上速度降低更快,存速性不好。   较低的质量+较低的速度=较低的动能,因此弹芯的质量也是影响威力的重要因素,而采用更高密度的材料便成了最好的选择。国外普遍采用钨、贫铀合金做弹芯材料,这两种金属的密度都在19克/立方厘米左右,是钢密度的2.5倍,同时这两种金属的合金的硬度都是极高的,因此非常适合做弹芯.目前国外绝大多数国家装备的都是钨合金的穿甲弹。   穿甲弹-穿甲弹的地位   由于近年来复合装甲和反应式装甲的迅速发展,破甲弹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了,而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对动能弹的效果不如对破甲弹显著,因此对于以反坦克任务为主的主战坦克来说,APFSDS便成了最好的选择,目前APFSDS已经成了世界范围内主战坦克的最主要弹种。   由于现代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着靶时的动能强大,即使未能穿透目标,击中目标后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也常导致敌坦克乘员的内脏被震伤甚至休克。   70年代以后美国研制的贫铀穿甲弹就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一种改进型,用高强度、高韧性、高密度的贫铀合金取代了钨合金作为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弹芯,使穿甲能力进一步提高。   使用贫铀穿甲弹的M1A1主战坦克能在海湾战争的坦克群决战中有出色表现,更证明了这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威力。但由于贫铀弹芯击穿装甲时会燃烧产生带有污染性的氧化铀尘埃,美国又计划研制更好的、无污染的弹芯材料来取代贫铀合金弹芯。   自贫铀复合装甲问世后,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威力又再受到挑战,据说美军曾经对M1A1主战坦克做“以己之矛刺己之盾”的测试,结果发现贫铀穿甲弹对付贫铀复合装甲的穿透效果不好。看来要对付这类贫铀复合装甲主战坦克,要么研制出更有效的穿甲弹,要么避开其正面装甲,以发展攻顶式或攻侧式反坦克武器为主。   穿甲弹-穿甲弹在中国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坦克炮技术突飞猛进,先后研制了多种钨合金贫铀穿甲弹,使引进的俄罗斯BM19穿甲弹退到了三线部队。其中,88B坦克的105毫米特种合金穿甲弹2000米可击穿580毫米匀质钢甲。   98/99式坦克的125毫米钨合金尾翼脱壳穿甲弹2000米可击穿850毫米匀质钢甲,125毫米特种合金穿甲弹同距离可击穿960毫米匀质钢甲,96G坦克的钨合金穿甲弹2000米可击穿800毫米匀质钢甲,特种合金穿甲弹2000米可击穿900米匀质钢甲,所谓特种合金穿甲弹其实就是贫铀穿甲弹。中国在坦克炮方面已达世界顶尖水平。   穿甲弹-钨丝束穿甲弹的研究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大口径高密度钨合金穿甲弹已成为主战坦克和大口径反坦克炮的主要弹种,但随着各国主战坦克装甲防护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反应装甲已具备了一定的反穿甲弹的能力,特别是超高速动能弹的出现和应用,对高密度穿甲弹弹芯材料的力学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多年来,国内外在想方设法提高钨合金弹芯性能的同时,也开展了各种复合材料弹芯的研究和探索,试图通过用高密度丝或纤维制备的各种复合材料来进一步提高穿甲弹的强韧性,而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用钨丝束制备高密度的复合穿甲弹弹芯。   这些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现有合金系和工艺条件下,通过优化合金成分和工艺参数来获得最佳的穿甲性能,或者是通过设计新的合金系,添加合金元素或开发新的工艺来获得更高性能的合金。   另一方面,国内外还对钨合金的形变强化和预应变时效等进行了内容广泛的研究工作,其中旋转锻造工艺已经广泛地用于大口径弹芯的生产,而且将液力挤压技术用于小口径弹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预应变时效可大幅度提高钨合金强度的同时保证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但由于其强韧化机理的研究一直没有突破,且处理性能不够稳定,并未在制式武器上应用。   此外,有人还对钨合金的强韧化开展了多种新工艺方法的研究:如等离子熔化-快速凝固法,湿法冶金-等离子熔化法和活化喷雾热分解法,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制得非常均匀的预合金粉末,用这些“预合金粉末”烧结高密度钨合金时可以降低烧结温度,缩短烧结时间,从而使合金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韧性。   综上所述,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研究,高密度钨合金的强度和韧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未来超高速动能弹或要求大穿深的穿甲弹,其强韧性不足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此开发其它高密度材料的穿甲弹芯,特别是研制高密度复合材料穿甲弹弹芯便引起了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而且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英国皇家兵工厂对用某些钨合金丝作增强相。用于穿甲弹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实验表明,有必要在合金丝表面涂履一些氧化物,来防止烧结过程中增强相与基体发生反应。   德国曾进行了丝束制造穿甲弹的研究,其方法是在重金属丝上沉积粘结相金属后集束烧结,再经锻造或轧制。另外还进行了将重金属丝装入烧结钨合金管中锻压进行机械复合工艺方法的试验研究。   日本制钢厂研制丝束复合穿甲弹的工艺方法是将多种粘结相元素镀在丝上,再进行液相烧结制成穿甲弹弹芯毛坯。   国内一些研究所和院校也曾进行过多种钨丝束。   美国海军的一项专利公布了一种较为经济的用钢—钨复合的穿甲弹制造工艺。该工艺方法是将一定细直径的钨合金增强丝用线束准直仪均匀地平行分布,把准直仪和增强丝一起放入橡胶包套内,再加入预先混入-203石墨粉的B0钢粉末。   封闭胶套并进行冷等静压,去掉包套和准直仪后将压制件在氢气氛中烧结,使坯件的致密之后,坯料再经模锻后的钨丝排布会发生一些变化,丝与丝之间的距离将减小,但丝的外形尺寸基本没有变化。将毛坯体化,淬火后,在回火,其硬度可达很高程度。碎甲弹碎甲弹是通过塑性炸药在装甲板上爆炸产生冲击波,利用超压崩落坦克装甲内层碎片来杀伤车内人员和毁伤设备的。碎甲弹最初是由英国人发明的,而且一直使用至今。碎甲弹用来对付二战坦克的均质钢装甲比较有效。它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作为普通高爆弹使用。   碎甲弹里面装的是塑性炸药,只要弹丸命中坦克,薄薄的弹壳在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下变形或破碎,里面的塑性炸药像膏药一样紧紧粘贴在装甲表面,既不破碎,也不飞散。   在延时引信的作用下,粘贴在装甲外面的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以几百亿帕压力作用在装甲上,巨大的力传递到装甲内,犹如用锤子敲打墙壁,墙壁未穿透,背面的墙皮却一块快剥落一样,致使内壁落一块几千克重的的蝶形碎片和数十块小碎片。这些碎片在坦克里四处飞溅,将乘员杀伤,设备击坏,外形完好的“乌龟壳”再也无法动弹。   杀伤过程   当碎甲弹弹丸以着速和着角碰击目标时,在弹底引信起爆前,由于惯性作用,弹丸头部受压变形而镦粗,弹体向外膨胀,随后薄壁弹体头部破裂,炸药直接堆积在钢板表面。   堆积面积随着角和着速的增大而增大,经过短暂的延期后,弹底引信起爆,从而引爆炸药装药。由于爆轰产物对靶板的强烈冲击压缩,在靶板内引起应力波的传播、反射和迭加,最终形成碟形破片。   当碎甲弹被用来对付由脆性材料构成的目标(如混凝土工事、铸铁靶板等)时,由于材料的抗弯能力差,所以层裂破片不呈碟形,而是一些表面较为平整的碎块。   用途   碎甲弹除了作为反坦克弹种外,还由于它能装填较多的炸药,因而还可作为爆破弹使用;又由于它在爆炸时,弹丸破片具有较大的动能(虽然破片质量较小,但飞行速度高,一般可达1500米/秒~2000米/秒),所以对敌方有生力量具有较强的杀伤力,故也可作为杀伤弹使用。   今天,碎甲弹已不足以摧毁中、重型坦克甚至一些有特殊结构的装甲车、轻坦,由于复合装甲的广泛应用,碎甲弹已越来越力不从心。当碎甲弹爆炸时,只能崩裂第二层装甲,无法杀伤内部人员,因此迅速从战场上淡出了。   但是,它仍然能有效地摧毁装甲目标的观摩系统,使它们丧失战斗力。碎甲弹的外壳由于爆破形成碎片,有一定的作用面积,这对人员也有一定杀伤力。同时,碎甲弹仍能有效地摧毁钢筋混凝土的工事和一些轻装甲目标。今天,它仍然很多国家的坦克中被作为附用弹使用。破甲弹破甲弹又称空心装药破甲弹,是以聚能装药爆炸后形成的金属射流穿透装甲的炮弹。也称聚能装药破甲弹,是反坦克的主要弹种之一。主要配用于坦克炮、反坦克炮、无坐力炮等。用于毁伤坦克等装甲目标和混凝土工事。射流穿透装甲后,以剩余射流、装甲破片和爆轰产物毁伤人员和设备。   破甲弹的使用   破甲弹的使用,加强了对坦克的威胁,其主要特点是靠装药本身的能量来穿甲的,故不受初速和射距的限制,是一种发展潜力较大的弹种。   不过它的装药很有学问,因为空心装药破甲弹,主要靠把装药制成带锥形孔的空心圆柱体药柱,并在锥形孔药表面加上金属罩,这样,爆炸时即会聚成一股速度、温度和压力都很大的金属能射流,即“聚能效应”,摧毁装甲,反之,如果把装药制成实心,就不能达到破甲的目的。   破甲弹的组成   破甲弹由弹丸和发射装药组成。弹丸有头螺(或风帽或杆形头部)、弹体、聚能装药、稳定装置和引信。有的破甲弹还在聚能装药中设有隔板,在传爆序列中采用中心起爆调整器。   头螺。是保证破甲弹有利炸高的零件,其长度约为药型罩口部直径的2~3倍。采用头螺结构还利于装配弹体内零件和改善弹丸气动力外形。杆形头部还可产生稳定力矩。   弹体。是盛装聚能装药、连接头螺与弹尾,并保证弹丸在膛内正确运动的部件,一般用钢或铝制成。   聚能装药。通常由药型罩和带有凹窝的炸药装药组成,爆炸时产生聚能效应。药型罩是形成金属射流的零件,衬于装药凹窝内。多采用锥形罩,锥角一般为40°~60°。也有半球形罩、曲线组合形罩以及双锥形罩等。材料除要用延性好,密度大的金属外,还可采用两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复合的双层药型罩。   最常用的药型罩材料是紫铜。炸药装药一般采用高爆速的猛炸药压制,或用B炸药注装而成。装药前端的锥形凹窝,可使爆炸能量集中在凹窝的轴线方向上,用以增大该方向上的爆炸作用。   在压药或注药时,一般均带药型罩。隔板。是改变炸药装药爆轰波波形,提高破甲能力的零件。一般用惰性材料制成,如塑料等,也可采用低爆速炸药制成。采用隔板的破甲弹可提高破甲深度,但破甲稳定性降低。   中心起爆调整器。是保证炸药装药对称起爆,以获得良好对称性射流的部件。   引信。是使破甲弹适时起爆的控制装置。破甲弹一般采用压电引信、储电式机电引信,有的采用电容感应引信等。   稳定装置。有尾翼稳定和旋转稳定两种方式。破甲弹大多采用尾翼稳定,这是因为弹丸的高速旋转将使破甲弹的威力下降。根据飞行速度不同,有的采用适口径固定尾翼,有的采用张开式超口径尾翼,有前张式和后张式两种。   几种破甲弹弹丸   筒式破甲弹弹丸   此外,有的破甲弹采用筒式稳定装置,其特点是没有尾翼片,它依靠弹丸尾部的圆筒达到稳定。一般与杆形头部结构配合使用,既适用于超音速飞行,也适用于亚音速飞行。在破甲子母弹的子弹中,有的还使用飘带柔性稳定装置等。   法国105毫米G型旋转破甲弹弹丸   少数破甲弹还采用旋转稳定装置,为了克服弹丸高速旋转时破甲威力的下降,常在弹丸结构上采取一些减旋措施。例如在弹体内装滚珠轴承,发射时,弹体高速旋转而聚能装药不旋转或微旋。   有些线膛炮发射的尾翼稳定破甲弹,可采用活动导带环结构,使弹体只产生低速旋转,既消除了高速旋转对威力的不利影响,又保持了弹丸的密集度。榴弹榴弹也叫开花弹,是炮弹中的“元老”,它“出生”最早,使用最久,子孙也最多。这各炮弹是利用弹丸爆炸后产生的破片和冲击波来杀伤或爆破的,又分为伤弹、爆破弹和杀伤爆破弹几种。152毫米榴弹爆炸后会形成2800块碎片。   早在17世纪欧洲就把这种射角很大的炮称为榴弹炮,19世纪开始采用变装药,一次大战时炮身长为15~22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4.2公里。   二次大战中,炮身长为20~30倍口径,最大射程达18公里,初速为635米/秒,最大射角65”。目前,炮身长为45倍口径,英国的As90式155毫米自行炮正在研制52倍口径,最大射程为24公里,采用火箭增程弹可达30公里,初速为827米每秒,最大射角75”。我们又称这种长身管的榴弹炮为加榴炮。   杀伤弹的“肚子”里面装填炸药,在着地瞬间爆炸,可形成大量的破片去杀伤敌人。口径和结构不同的杀伤弹,杀伤效力也不同。   85毫米榴弹,能产生约900块有效破片,可杀伤280平方米范围内的敌人,100毫米榴弹,产生1400块有效破片,杀伤范围比85毫米榴弹大30%;152毫米榴弹威力更大,可产生约2800块有效破片,威力相当于85毫米榴弹的三倍。   爆破弹的特点是炸药装得比较多,弹壳较薄,主要是利用弹丸爆炸后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来毁坏目标的。一般给它配“短延期引信”,使它在撞击工事时不立即爆炸,而是钻入工事一定深度后再爆炸。   杀伤爆破榴弹既有杀伤作用,又有爆破作用,可以一弹两用。   现在,榴弹性能越来越好,其中有:杀伤威力较大的钢珠弹、箭霰弹、子母弹;飞行距离较远的底凹弹、枣核弹、火箭增程弹以及底部排气弹等。现代某些杀伤榴弹的弹内装有数千颗小钢珠、小钢箭和小钢柱,这些榴弹杀伤破片多、杀伤面积大。   如105毫米箭式榴霰弹,肚里装有4.15公斤炸药和8000颗小钢箭,弹丸空烽炸时,小钢箭可杀伤约6000平方米内的暴露步兵。小钢箭向往人体后,还会扭转、拐弯,医生施行手术也非常困难。   现代榴弹,不仅威力大,而且射程也远。不少榴弹可以飞行20-30公里,有的甚至达到40-50公里。应用上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面目标的野战炮。   榴弹炮按机动方式可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其中,自行式榴弹炮主要有苏联的74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美国M109A2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英国As90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法国F1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日本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美国Mli0A2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等。   霰弹   霰弹是子弹的一种。弹壁薄,内装黑色炸药和小铅球或钢球,弹头装有定时的引信,能在预定的目标上空及其附近爆炸,杀伤敌军的密集人马。也叫榴霰弹﹑子母弹﹑群子弹。军用霰弹枪又称战斗霰弹枪,是一种在近距离上以发射霰弹为主杀伤有生目标的单人滑膛武器。   霰弹枪作为军用武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自热兵器问世,它就开始装备军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霰弹枪都曾发挥过较好的作用。在侵越战争中,美军和南越部队使用了约10万支“雷明顿870”泵动霰弹枪。实战表明,霰弹枪在特种战斗中是其他武器不能完全代替的。   战术使命   军用霰弹枪特别适合特种部队、守备部队、巡逻部队、反恐怖部队等在下列情况下使用。   近距离战斗   由于霰弹枪的射程在100米左右,减少了因跳弹或贯穿前一目标后伤及后面目标的概率。所以霰弹枪特别适用于丛林战、山区战、城市战及保护机场、海港等重要基地和特殊设施。   突发战斗   由于霰弹枪具有在近距离上火力猛、反应迅速,以及面杀伤的能力,故在夜战、遭遇战及伏击、反伏击等战斗中能大显身手。   防暴行动   发射催泪、染色弹的霰弹枪可以用来驱散聚众闹事的人群,抓捕犯罪分子。   结构特点   现代军用霰弹枪外形和内部结构都非常类似于突击步枪,全枪基本由滑膛枪管、自动机、击发机、弹仓、瞄准装置以及枪托、握把等组成。按装填方式多属于半自动霰弹枪和自动霰弹枪,供弹方式有泵动弹仓式、转轮式、弹匣式三种。   军用霰弹枪主要发射集束的球形弹丸(霰弹弹丸)。枪管内膛由弹膛、滑膛及喉缩三段组成,三段以锥度连接。   弹膛容纳霰弹,滑膛为霰弹弹丸加速运动区段,在离膛口约60毫米区段,沿枪口方向适当缩小直径的部位称喉缩。弹丸在此受集束作用飞出枪口,以增加射击密集度和射程。   霰弹枪滑膛部分的直径称口径,目前军用霰弹枪大多数采用12号口径,按照国际通用标准,12号口径实际膛径为18.5毫米。   军用霰弹枪除了具备自动、半自动射击方式外,一般都具备泵动式(指半自动射击时,借助手拉动前护木来带动自动机完成抽壳、抛壳等自动动作,这种作用方式类似于气筒打气的过程)射击方式。之所以要具备泵动式结构,是由于滑膛枪的膛内压力较低,像催泪弹或橡皮头弹等防暴用弹药,由于火药气体产生的不足而使武器不能正常使用,这时利用泵动方式将得心应手。   为了满足机动灵活性的要求,军用霰弹枪全枪长一般不应超过1.1米,全枪重量应小于4.5千克,有效射程60-150米。豆袋弹豆袋弹就是霰弹枪发射的低致命弹药的其中一种,这是为了军人执行驱散人群、防暴等非战斗任务而开发的。在城市作战、治安作战或维和行动中,往往会遇到人群骚乱,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无限制地使用武力,而豆袋弹就可以用来清扫战场、制止暴乱,避免过多的伤亡,保护居民。   豆袋弹为了保持自动射击能力,所以膛压很高,其枪口动能与标准鹿弹相当为2400J,其弹丸为装有橡胶球的尼龙袋,虽然其枪口动能很高,但是由于接触目标面积大,不能侵彻,但是目标却会有强烈的疼痛感觉,制止能力也比较强。   尤其是由于这种抵致命的豆袋弹与其他杀伤弹枪口动能相当,所以不会影响霰弹枪的自动射击能力,可装在供弹具的前面,这样配置尤其适用于随时可变化为暴乱的群体性事件和潜伏危机的维和行动。这是很少能够连续射击的低致命弹药。   2581型12号豆袋弹即12号休珀-索克豆袋弹,这是CTS公司新近研制的一种具有革命性的弹药,通过大量试验及试用以后,已成为新一代非致命弹药。它采用特有的空气动力学形状专利设计,提高了豆袋的飞行性能。该弹可以通过减少豆袋装填量,使初速降低,以利于武器在较小安全距离范围内使用。   该豆袋弹在飞行过程中不会翻转或自转,弹道非常稳定,射击精度很高。在非致命弹药中,射击精度和作用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普遍使用的豆袋弹远程精度不太理想,这种新的豆袋弹的射击精度,尤其是在远程精度方面大大提高,实现了精确打击。   该弹可以用标准弹膛长度(70毫米和76毫米)的12号霰弹枪发射,为得到最好的射击效果,应使用无喉缩枪管。该弹采用塑料弹壳,全弹质量56克,全弹长61毫米,弹头是在用弹道纤维加固的柔软短袜子里装40克小弹丸,初速85米/秒,有效射程18米。迫击炮弹迫击炮弹有尾翼稳定的,也有旋转稳定的。除某些大口径迫击炮弹是由后膛装填外,多数迫击炮弹是由炮口装填,依靠自身重力下滑,以一定的速度撞击炮膛底部击针而使弹上的底火发火,迫击二字即源于此。   迫击炮是一种常用的伴随步兵的火炮,用来完成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和摧毁敌方工事的任务,在过去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未来的战争中仍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武器。   与线膛火炮相比,迫击炮具有如下优点:弹道弯曲,落角大,死角与死界小,并且容易选择射击阵地;质量小、结构简单、易拆卸、机动性好,可以抵近射击;发射速度高。一次装填,省去了退壳、关闩和击发动作;炮弹经济性好。弹体材料及装药价格较低廉。   迫击炮的上述优点,给了它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但是,由于迫击炮的初速低、射程近、散布大,且难以平射,因而也限制着迫击炮弹的使用和发展。   迫击炮弹按用途分主要包括:主用弹和辅用弹。钻地弹地下防御设施与热兵器发展渊源很深,但最初只是散兵坑、暗堡、地道、战壕等,核武器出现以后,特别是伴随着现代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运用,促使现代地下防御设施与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透视20世纪以来爆发的战争不难发现,战争中巧妙地利用地下防御设施保护人员、保存物资、与敌周旋,进而创造出以劣胜优战绩的经典战例并不少见。尤其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中,地下防御设施更显示出了其特有的效用。   波黑战争中,塞族武装依托其隐蔽的地下防御设施,对北约进行了有力的对抗;而最值得关注的则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在这场整整持续了78天的作战行动中,北约使用了20世纪最先进的侦察监视设备和空中打击兵器,而南联盟却充分发挥其地下防御设施的作用,有效地抵御了北约的持续轰炸,直至战争结束军队仍保持了相当的实力。   剖析地下防御设施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仍受到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因其具有许多新特性:   隐蔽性强。信息化战争,是所谓“发现即被摧毁”的战争,而地下防御设施在对抗侦察器材等方面,却有许多独到之处。   地下防御设施可通过利用地表、水面以及附近相似地形等手段,达到一定程度上乱敌视听的目的。可通过科学的伪装方法,如在防御工事内进行各类反电子干扰等,能使敌侦察器材呈现一片“雪花”。   封闭性强。现代军事高技术的蓬勃发展,使激光、微波、电磁脉冲等新概念武器层出不穷。同时,核、生、化武器的常规化,也大有再次逞威战争舞台的迹象。而这些武器无论是在杀伤力还是破坏力上都远比常规武器强大,如果仅靠地上防御将十分困难,但地下防御设施却以其极强的封闭性可以达成对诸多信息化武器的有效防护。   地下防御设施凭借其对各类穿透力较强的新概念武器具有很强的衰减作用,可以大大降低其杀伤效能;而以其良好的抗贯穿力,又可以使激光武器等望而却步。   抗毁性强。现代精确制导武器命中精度的提高和打击威力的增大,对战场目标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而地下防御设施却会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抵制这些武器的攻击:地下防御设施依托天然的地质结构防护层,使其具有很强的抗击首次打击能力;通过高科技的打造,可以进一步增强抗贯穿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进而对导弹等武器具有很好的防护性;地下防御设施若处在地表下和水面下的位置,对一些靠地形匹配制导的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则有良好的防护性能。   所谓钻地弹,是一种携带有钻地弹头(又称侵彻战斗部)专门用于攻击机场跑道、地面加固目标尤其是地下设施的特种弹药。应该说,钻地弹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与防护工程长期斗争相互推进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初,美军为了研制出一种能够钻入地下摧毁苏联洲际导弹发射井的弹药,开始了钻地弹的研究。经过了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截止目前已经研制和正在研制的钻地弹已达十余种类型数十个型号,其中比较典型的有:   GBU-28钻地弹:这是一种于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研制、专门用于袭击伊拉克位于深层地下指挥中心的常规钻地弹,可钻透6米厚的钢筋水泥工事和30米厚的普通地面。   JDAM钻地弹:是一种由美国空、海军联合研制、具有高准确度、全天候、自主式制导能力的钻地弹。1997年开始批量生产,可由轰炸机或战斗机从高、中、低空投放,用以攻击各类地(海)面目标。   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是一种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攻击范围大,专门用于攻击加固目标和深层地下目标的钻地弹。该弹具有极高的动能,对于沙地的最大侵彻深度可达40米,对于水泥的最大侵彻深度可达11米,特别适合打击地下指挥中心等地下坚固目标。   B61-11钻地核弹:这种弹当量可调,是一种战术与战略型核武器,其最大当量破坏范围可达到地下数十米至百米。   与普通弹药相比,钻地弹之所以具有钻地的特殊功能,是因为它们有着许多技术上的独特之处:   引信日趋智能化。钻地弹的引信通常采用延时引信或智能引信。延时引信可保证弹头侵彻到目标内部300毫秒后才引爆炸药;智能引信则是美军正在研制开发的多级引信,其原理是,炸弹触地后钻入地下一定深度,第一级引信引爆炸开一个洞,炸弹循洞继续钻入一定深度,第二级引信引爆再炸开一个洞……以此类推,直至炸弹进入更深的地下找到攻击目标后主战斗部爆炸。   弹体设计高强度。钻地弹的作用环境恶劣,弹体材料要求必须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以保证弹头内电子器件等装置能够在高速侵彻时形成的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   攻击速度恰到好处。如果撞击速度太低,会使侵彻深度过小,甚至无法侵彻到达目标;但撞击速度过高,则又可能出现因撞击温度接近或超过弹头材料的熔点而导致弹头变形,出现蘑菇弹头效应而使侵彻深度降低,所以撞击速度必须恰到好处。   爆炸威力非比寻常。钻地弹钻入地下,爆炸时通过向地下耦合能量,使其破坏效能比同当量地面爆炸要大10~30倍。因此,钻地弹即使钻入地下不深,其爆炸威力也会远远大于普通常规弹药的威力,所以其作战效果十分显著。   “钻”(攻)的方面,针对目前钻地弹钻地深度不够、发现识别地下目标能力有限以及毁伤精度尚不够高等问题,目前外军正在着力探索新的技术手段:一是通过提高弹头速度和采用新的战斗部来提高钻地深度;二是对引信进行优化设计,研制既耐冲击、又能在最佳时刻引爆的新型引信;三是增大投掷距离,使钻地弹能够从对方防空火力圈外发射攻击对方目标;四是提高自主攻击能力和命中精度。   此外,钻地弹还有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向小型钻地核弹方向发展。据外刊报道,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为了轰炸原南联盟普里什纳机场的地下机库,曾投掷了多枚号称“掩体粉碎机”的GBU-28型常规钻地弹,然而,战争结束后美军却发现,地下机库里的米格-21型战机等却毫发未损。   于是,美军决定转而研究威力更大的小型钻地核弹。据悉,新型钻地核弹的研制主要是在两种现有钻地核弹基础上改进,重点是使弹头能穿透更深的土层、岩石和钢筋混凝土工事,以打击最深层地下目标。   “藏”(盾)的方面,主要有两大趋势:一个是地下防御设施的数目在大量增加,据国外有关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70多个国家拥有深层地下掩体,总数目高达一万多个。另一个是运用高科技大力提高地下防御设施的挖掘深度和抗毁强度。   主要技术有:异型表面技术,是在坑道入口等处构筑凹凸不平的表面,使钻地弹偏转,攻击角增大、甚至跳弹而不能钻地;弹道偏斜技术,即构筑尺寸与直径相当的石块堆积层,并利用弹道扰动装置对弹体控制系统实施干扰,使钻地弹攻入石块堆积层而消耗其动能;遮弹偏航技术,就是构筑特制的偏航板或带钢筋混凝土填板的混凝土防护层等,使弹道弯曲、弹体偏转、变形甚至断裂;综合防护技术,是综合运用隐蔽、伪装、分隔、分散、干扰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钻地弹的攻击效能。箭形弹箭形弹即箭形枪弹。其弹头为小箭结构,采用常规弹壳。按小箭的数量有单箭和多箭之分。单箭箭形枪弹,即每发枪弹中只有一枚小箭,通常又称为脱壳穿甲枪弹;多箭箭形枪弹,即由多个小箭集成一束装在弹壳内,所以又称为集束箭形枪弹,在每发枪弹中装有3~5个小箭,也有装7、8个或更多的小箭,射击后可形成一定的射弹散布,以提高命中概率。   箭形枪弹都带有弹托,小箭装在弹托上。弹托使小箭在枪膛内正确地定位和闭气,并利用火药燃气压力使小箭获得向前运动的速度。当小箭离开枪膛后,弹托很快脱落,小箭飞向目标。因此,弹托一般采用密度较小的塑料材料制作,既容易脱落又不影响小箭的飞行弹道。   目前,小箭头部普遍采用钨合金,箭杆采用普通钢质,箭杆的一头挤制出尾翼,另一头与箭头焊接或粘接成一体。一般集束箭形枪弹的小箭质量为0.6~2克,箭杆直径为2毫米左右,小箭长度大约40毫米。由于小箭的长细比很大,初速很高,一般都在1000米/秒以上。在150米射程内,集束箭形枪弹的杀伤效果和命中概率比普通枪弹要高得多,而且可以击穿4毫米厚的A3钢板,散布圆直径在150毫米以内。   闪光弹   闪光弹(又称致盲弹、炫目弹、炫晕弹)是一种以强光阻碍对方视力功能的一种手提炸弹,成为辅助性武器之一。   闪光弹在高空爆炸时能释放一瞬间的刺眼强光,在附近并望着闪光弹爆炸的人短暂失明,从而令敌方暂时丧失或减弱战斗判断力,亦损坏坦克上光学器材的膜层,使探测器失去探测能力。   同时也有“掩眼法”、干扰敌人之效以保自身短暂安全,闪光弹本身爆炸时并不会产生攻击性伤害碎片,所以亦有用在机舱内部劫客机制服劫机者的用途;另一种闪光弹是定向辐射体,它能专朝一个方向定向地释放大部分的激发能量。   随著网络战争游戏的盛行,闪光弹亦加设在该类游戏上。   在青年之间通讯或聊天交谈时,若有人在文章中炫耀自己在生活上、物质上或在感情世界上等等令人羡慕不已的行为时,或是男女相互公开表示亲昵言词的互动时,其他相对没有那么幸福的网友便以“闪光弹”一词相回,以表示文章为“炫目至盲”之炫耀表现。   通常在“闪光弹”出现之同时亦同时出现或准备“墨镜”与“可鲁”(导盲犬的名字),以表示有预示文章内有炫耀性质,防止“炫耀文”令其他网友所产生的情绪不安与低落。因在网络文化盛行,故闪光弹、可鲁一词亦充斥在由此衍生的恶搞文化当中。曳光弹曳光弹主要用于显示弹道,修正射击偏差,穿入易燃物时也可以引起燃烧。弹丸由被甲,铅心,曳光管,和固定环组成。曳光剂由镁粉,镁铝合金粉,硝酸锶和酚醛树脂组成。引燃剂由镁粉,硝酸钡和氧化钡和酚醛树脂混合而成。   铅心装在被甲头部,以保持弹丸有一定的重量。曳光管内部压装曳光剂和引燃剂。发射时,火药气体点燃引燃剂,出枪口100米左右点燃曳光剂曳出红光(或其他颜色),白天夜晚都可看到。   曳光弹——弹头尾部装有曳光剂,在飞行时能发光显示弹迹的枪弹,弹头头部涂有绿色标志。主要用于试射和指示目标。   这类型的弹头在尾端有空洞,内装有可燃的化学物质。当发射出去时,这些物质会燃烧,发出有颜色光和烟,在肉眼看来像是一道光束指向目标。   它通常用在机枪上,每隔四到五发一般子弹就装一发曳光弹,让射手比较容易辨识正在射击的方向,特别是在夜晚之时。由于有引起失火的危险,大多数靶场都禁止使用这种子弹。   曳光弹通常以红色弹尖为识别标记,用于弹道观测、产生纵火效果或打信号。射击时,膛内火药燃气在垫片上冲出一个穿孔,点燃引燃药剂,引燃剂再引燃传火剂,最后点燃曳光剂,弹头射出枪口一定距离后,垫片被药剂燃气冲脱,弹头开始曳光。   曳光弹与常规弹药交错着装在弹药带上。发射时,曳光弹中的磷点燃,在枪与它们击中的地方之间留下一条烟火般的踪迹。如果曳光弹击中目标,那么常规子弹也会击中目标。发烟弹发烟弹也称烟幕弹。装有发烟剂的航空炸弹、火箭弹、炮弹、手榴弹和枪榴弹的通称。   用以生成烟幕、迷盲和干扰对方的观察、射击和指示目标。   发烟弹通常由弹体、发烟剂、爆管、炸药(或抛射药)和引信等构成。   按成烟原理分爆炸型和升华型。爆炸型发烟弹弹体内装黄磷或易挥发的液体发烟剂。装有黄磷的发烟弹爆炸时,爆管将弹体炸裂,黄磷被分散到大气中与氧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形成烟幕。   装有液体发烟剂的发烟弹,其发烟剂则吸收大气中水分形成烟幕。升华型发烟弹弹体内装有粗蒽、六氯乙烷或有色发烟剂,在投放后点燃,从发烟孔喷出而成烟幕。   发烟弹的构造各异,有的弹体含多个发烟体,效果更好。火箭弹火箭弹靠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非制导弹药。主要用于杀伤、压制敌方有生力量,破坏工事及武器装备等。按对目标的毁伤作用分为杀伤、爆破、破甲、碎甲、燃烧等火箭弹;按飞行稳定方式分为尾翼式火箭弹和涡轮式火箭弹。   火箭弹通常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稳定装置3部分组成。战斗部包括引信、火箭弹壳体、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火箭发动机包括点火系统、推进剂、燃烧室、喷管等。尾翼式火箭弹靠尾翼保持飞行稳定;涡轮式火箭弹靠从倾斜喷管喷出的燃气,使火箭弹绕弹轴高速旋转,产生陀螺效应,保持飞行稳定。   火箭弹的发射装置,有火箭筒、火箭炮、火箭发射架和火箭发射车等。由于火箭弹带有自推动力装置,其发射装置受力小,故可多管(轨)联装发射。单兵使用的火箭弹轻便、灵活,是有效的近程反坦克武器。   火箭弹在实战中,常常会遇到火箭炮难以进入做战地域,或者火箭炮临时损坏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简便方式,不用发射器照样发射火箭。   这种方式是先将火箭弹放置在临时构筑的长方形土堆、田埂或土坎上,再把折叠式瞄准具卡在炮弹后部。如果没有瞄准具,则可以沿弹体划出一条纵轴线,从底部向前量出一定的距离,放上一个20毫米高的物体做准星。   然后分别将火箭弹上的导电盖和定心部分用砂纸打磨,再把发射导线的两头用胶布粘在打磨过的部位,此时,火箭弹已处于待发状态。发射手通过瞄准具瞄准目标后,即撤离隐蔽,用于电池或手摇发电机接通发射电路,火箭弹就飞了出来。   弹体较长的火箭弹,还可以用两根棍子将弹体支起,使其成一定的仰角,朝向打击目标,即可接通电路发射。由于这种发射方式机动灵活,简易易行,打了就走,所以是步兵、民兵近战歼敌的有效手段。底排弹底排弹可有效增加弹丸射程。说到底排弹,首先要解释一下炮弹飞行中所受的底部阻力。弹丸在飞行中冲开空气向前运动时,头部所承受的空气压力极大,而尾部由于惯性作用,空气还来不及填充弹丸运动所造成的局部空气稀疏,所承受的空气压力比弹头要低。这种弹丸头、尾部之间的压力差就导致了一个从头向尾的空气压力,其方向和弹丸飞行方向相反,这就是所谓的底部阻力。   如果设法填补弹丸尾部的局部稀疏区,提高压强,就可以减少底部阻力。20世纪60年代中期,瑞典开始研制底部排气弹,简称底排弹。其原理是在弹尾增加一个燃气装置,用其所排出的燃气填充弹尾稀疏区,有效减少弹头和弹尾的压力差,是底部阻力大大降低,进而提高了射程。   与火箭增程弹相比,底排弹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基本不挤占战斗部的重量份额,而且由于其空气阻力小,缩短了弹丸飞行时间,并减少了气象条件对弹丸飞行的影响,因而也提高了精度。   而且底排弹的燃气装置燃烧室工作压力比火箭发动机低,对其壳体的要求低,因此工艺简单,成本低。不过由于底排装置的燃烧情况易受气象条件影响,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底排弹的精度比普通榴弹、底凹弹和枣核弹要差。云爆弹云爆弹是采用燃料空气炸药制成的,爆炸分两次完成。它在目标上空第一次爆炸后,将燃料空气炸药爆出。0.1秒之后实施第二次爆炸,形成100千克/平方米的超压,这种高压可以引爆地雷。当人员遭受这种压力以后,内脏会严重毁伤,甚至导致死亡。   超高压只是云爆弹杀伤手段的一种。更为可怕是,它爆炸时会把周围空气中的氧气烧光,在这个范围内的人将窒息而死。因此,具有两种杀伤手段着本质的区别。   普通弹药靠爆炸的冲击力和飞射的弹片杀伤人员,只要躲在工事中,就能有效防护。而云爆弹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就是躲在掩体的人也躲不过这种炸弹的杀伤。子母弹子母弹分为子母炮弹和子母炸弹。子母炮弹重点是用来对付远距离的敌方坦克群。具有“分身术”的子母弹炮弹是大面积击毁坦克的有效武器之一。   当母弹被送到坦克群上空爆炸后,事先装好的许多子弹会倾泻飞出,扑向坦克,给予坦克致命的打击。这种子母炮弹用大口径火炮、火箭炮或战术导弹都能发射。   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可以把它射到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目标上空去。战术导弹可以把它送到上百公里外的敌人后方,打击敌军纵深内集结的或行进间的坦克。在射程很远的战术导弹上配置反坦克子母弹战斗部更为有效。例如,“长矛”战术导弹射程为8~112公里。它所配用的反坦克子母弹内装836颗半公斤重的子弹,专门用来对付远距离的坦克群。只要命中,就能穿透装甲和杀伤车内人员。   还有一种能自动寻找目标的反坦克子母弹,也叫作遥感反坦克炮弹。它内装好几个小破甲弹,每个小弹上有一个小降落伞和一个接收信号的装置与电源等。用火炮发射到坦克群上方时,空炸引信起爆放出子弹。   子弹出来后,降落伞随即张开。子弹一面旋转,一面在降落伞支持下慢慢降落。此时,弹上的电源开始接通,并发出一种毫米波信号来搜寻目标。弹上的接收装置收到返回的信号后,立即起爆弹丸,弹丸就会打出高速的金属破片,径直向目标飞去,可以击穿六七十毫米的坦克装甲。   子母炸弹是当今各国重点发展的一种子母弹。它相对于子母炮弹来说,作战威力更加强大。在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空军首次使用了装有3700多个金属穿透杆、装有风修正制导组件的CBU-107制导子母炸弹。   在CBU-107中,共装有350个360毫米的金属杆、1000个180毫米的金属杆和2400个51毫米的金属杆,真可谓是“弹如雨下”。在伊拉克战争中,F-16、F-15E和B-52都使用了这种炸弹。美国空军对这种炸弹使用效果非常“满意”。地雷地雷是一种爆炸性武器,通常布设在地面下或地面上,受目标作用并满足其动作条件时即自行发火,或待目标进入其作用范围时操纵爆炸。   在工程装备中属地雷战器材,主要用于构成地雷场,以阻滞敌人的行动,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破坏其技术装备。它由雷体和引信两大部分组成。   雷体包括雷壳和装药两部分。有的地雷没有雷壳;有的地雷还装有保证布雷安全的保险装置,使敌方难以取出地雷的不可取出装置或难以使其失效的反拆装置,以及定时自毁装置等。   其发火原理,通常是利用目标的碾压触碰作用或利用目标产生的物理场(磁、声、震动和红外等)启动引信,也有用绳索、有线电、无线电等操纵爆炸的。   地雷按用途分为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和特种地雷;按控制方式分为操纵地雷和非操纵地雷;按抗爆炸冲击波能力分为耐爆地雷和非耐爆地雷;按布设方式分为可撒布地雷和非撒布地雷;按制作方式分为制式地雷和应用地雷等。现代地雷中还有寻的地雷、遥控地雷和人工智能地雷等新品种。地雷在近代和现代战争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广大抗日军民积极主动地运用地雷和日伪军作斗争,创造了多种机动灵活的地雷战法,给敌人以巨大杀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民共使用了2.22亿个地雷,给入侵的德军造成10万多兵力和约1万辆坦克等装甲车辆的损失。   在越南抗美战争中,1970年美军被地雷炸毁的车辆就占被毁车辆总数的70%,损失于地雷的兵员占其伤亡总数的33%。地雷除具有直接的杀伤、破坏作用外,还具有对敌阻滞、牵制、诱逼、扰乱和精神威胁等作用。   地雷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古代火器。在电影《地雷战》中,我们看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游击区的军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战,铁雷不够用,就自己动手制造各种石雷。   村中的老人还记得配制火药的方法,“一硝二磺三木炭”,传授给年轻人。在日寇扫荡时,村村户户,河沟路岔都摆下了地雷阵,炸得敌兵人仰马翻,失魂落魄。使得这一古老的火器重显威力。   地雷在我国约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兵器制造家首次发明创制了地雷,并大量用于战争。明代兵书《武备志》中记载了10多种地雷的形制及特性,并绘有地雷的构造图。地雷多是用石、陶、铁制成的,将它埋入地下,使用踏发、绊发、拉发、点发等发火装置,杀伤敌人。   早期的地雷多是用石头打制成圆形或方形,中间凿深孔,内装火药,然后杵实,留有小空隙插入细竹筒或苇管,里面牵出引信,然后用纸浆泥密封药口,埋在敌人必经之处,当敌人将近时,点燃引信,引爆地雷。这种石雷又叫“石炸炮”。其构造简单,取材方便,广泛使用于战斗。但也因贮药量小,爆炸力较小,而渐被更新。   后来地雷的形制,特别是发火装置得到不断改进,扩大了地雷的有效杀伤范围。地雷的形制也多种多样,在此介绍几种代表性的器种。   炸炮:是一种踏发式地雷,即用脚一踏便爆炸,直到现代战争中仍在要塞区域密布这种地雷群,以阻遏敌人靠近。这种地雷,用生铁铸造,如同碗口一般大小,腹内装填炸药,上面留一细口,穿出引线。   临战前选择敌人必经要道或自己阵地前方容易接近的地方,将几十个雷连接在“钢轮发火”装置的“火槽”上,挖坑埋设,表面施伪装物。待敌人无意中踏上钢轮机,即可同时发火,遍地开花,铁屑横飞,火焰冲天,杀伤面积相当大,非常适合阻击敌人大部队行进。   无敌地雷炮:是用生铁铸成圆形,大的可装火药一斗,小的装药三五升不等。装药后,用硬木做成“法马”塞住口,分三根引线装入一支长竹竿内,事先选择敌人必到之处,埋于地下将竹竿一头露于我方,等敌人进入这一地区时,依号令点火引爆。地雷探侧仪万弹地雷炮:是一种绊发式地雷。用一口大瓷坛,内装炸药,用土将坛口填紧,留一小眼装引信埋入地下,再在地面放一堆碎石,同时埋设钢轮发火机一个,与坛口引线连接,在地面安设绊索,或用长绳由远处拉发。当敌人脚碰触绊索时,钢轮自动发火,引爆地雷,火药坛炸起,泥土碎石陶片四处迸射,杀伤威力很大。   自犯炮:是将数个铁制的或石、陶制的地雷用药线连接起来,一个接一个分散埋设在敌人经过的地带,像布下一个地雷网。当敌人进入网内,一旦踏上发火装置,地雷便一个接一个连锁爆炸,可大范围地杀伤敌人大队人马。   伏地冲天雷:预先将地深挖3尺,把神火火炮数个联环埋伏地下,然后用乌盆盛火种放于炮上。药线连接乌盆并接近火种,乌盆上插各种刀枪矛戟等长兵器。   当不明真相的敌人前来摇拔刀枪时,下面的乌盆倾倒,火种即刻倒在药线上,引爆地下的神火火炮,顷刻之间众火齐发,炸声如雷,可大量地杀伤敌群人马。   防步兵地雷-1903年前后由俄国研制。这是最早的制式化生产的地雷,在日暮途穷俄战争中首次实战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   防坦克地雷-1918年由德国人研制。1916年,坦克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这导致了防坦克地雷的诞生。受坦克威胁最大的德国人在1918年道德将炮弹改装成防坦克地雷,随后又研制了两种制式化的防坦克地雷,用于对付英、法军的坦克,获得了一定的战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防坦克地雷得到了广泛应用。据统计,在当时被毁伤的坦克中,有20%是坦克地雷的战绩。   防步兵跳雷-1938年前后由德国人发明,该雷由绊线绊发,目标触雷后,雷体跳起在距地面0。5米的空中爆炸,它的杀伤威力比在地表或地表下爆炸的同等地雷要大。   火箭布雷系统-1970年由联邦德国研制成功。为了迅速,大面积地布雷,德军和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非洲道德使用飞机撒布防步兵地雷。20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着手研制用飞机,火炮和火箭撒布反坦克地雷,德国的火箭布雷系统使用“拉尔斯”轻型车载式36管火翻腾炮,一次可发射36枚110毫米火箭布雷弹,每枚弹由装有8个AT-1型炸履带防坦克地雷或多或少个AT-2型聚能破甲防坦克地雷。   一门火箭炮在职8秒内可散布288个AT-1型或180个AT2型地雷。一个门制火箭炮连,一次齐射即可构成宽2300米,纵深为300米,面积为6900平方米的雷场。继联邦德国之后,苏,美,中,法等国也相继研制成功了这种火箭布雷系统。   还有一种延时地雷是用盘香徐徐燃烧,一段时间之后盘香燃尽,续点地雷引线,在敌军正好到达时,引爆地雷。另外,明朝还创造了官亭炮和公署炮,专门埋设在官府大堂的公案下或官亭内,待敌军占领后,只要碰到发火机关,地雷立即爆炸。   清朝前期,统治者极不重视地雷及各种爆炸器材的制造和使用。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丁守存、黄冕等人才开始积极研制各种地雷,主要是拉发雷和绊雷。丁守存曾发明一种“跳雷”,曾携赴天津试演,十分灵验。这种地雷是将一个铁铸的圆形地雷装入木柜中,木柜下部填装火药,连接地雷引信,木柜内装有发火装置。   使用时,先将木柜埋入地下,在木柜一旁,安置翻车,与柜内发火装置连接。敌人一旦误踏翻车,牵动发火装置,则火药爆发,可将柜中地雷抛起地面七八尺高,在空中爆炸,其杀伤范围可达方圆几十丈,威力极大。   地雷是一种埋入地表下或布设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发源于中国。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给金军以重大杀伤而取胜。   到了明朝初年(14世纪要),中国出现了采用机械发火装置的真正的地雷。据1413年焦玉所著《火龙经》一收所载:“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冲天。”可以看出“炸炮”不仅是最早的压发地雷,还与今天的“连环雷”相似,“地雷”一词也由此而出。   1580年,中国明朝名将戚继光驻守蓟州时,曾制造一种“钢轮发火”地雷,当敌人踏动机索时,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钢轮发火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明代文献中,已有多种地雷的详细记载,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地雷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欧洲在15世纪的要塞防御战中才开始出现地雷。   19世纪中叶以后,各种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的出现,才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样化发展,从而诞生了现代地雷。智能地雷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地雷既无腿也无翅,是用于对付地面目标的一种防御性、被动性的杀伤武器。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人工智能地雷是“有腿地雷”,既能蹦,也能跳,还能飞,能够主动、准确地探测跟踪坦克、装甲战车,垂直攻击坦克的顶部或腹部。   这些地雷之所以能够获得“智能”,就是因为它和探测技术、传感器技术、微处理器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所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我们通过已经研制成功的智能地雷来从外围看看智能地雷的发展趋势。   美国广域地雷是专门用来攻击坦克顶甲的一种智能反坦克地雷。该雷布设后展开8条稳定支腿和一个传感器阵列,传感器阵列由3个微音器和一个地雷探测器组成。   当传感器阵列在100米毁伤半径内探测到坦克到来后即进行跟踪,并测定坦克的行进方向和速度,由微处理机计算出坦克运行轨迹,然后控制子弹药发射装置处于准确的发射角度,同时计算出子弹药飞行轨迹与坦克运行轨迹的交汇点,使子弹药旋转对准目标,适时点火起爆,通过爆炸成型战斗部击穿坦克顶甲。该雷布设后,对目标的探测、识别、确认与击毁均自动进行,最大作用距离为400米,并可远距离遥控。   美国ERAM远程反装甲地雷为空投寻的地雷,主要用于攻击坦克顶甲,杀伤车内乘员,破坏车内设备,使坦克丧失战斗力。该雷由发射器、音响探测器、数据处理器和两枚带红外传感器的“斯基特”自锻破片战斗部等部分组成。它的药型罩在装药起爆时,能在100~150毫秒的时间内被爆轰波的高压锻造成高压弹丸,弹丸飞行速度约2750米/秒。该雷装在美空军SUU-65/B战术投弹箱内,离开投弹箱后自动打开降落伞,以50米/秒的落速下降到地面上。   地雷借助冲击惯性抛掉降落伞,伸出3根接收目标音响的传感器天线,探寻进入其作用范围内的目标。一旦发现目标,即自动进行识别和跟踪,自动计算目标未来位置,发射器旋转至45°沿目标拦截弹道射出第一个战斗部。   战斗部上的红外传感器探测、跟踪目标和引爆战斗部内的炸药。炸药爆炸形成高速弹丸,攻击坦克顶部装甲。第一个战斗部发射后,发射器自动旋转180°,对准第二个目标,准备发射第二个战斗部。   法国的”玛扎克”声控反坦克地雷也是一种自动寻的攻击坦克顶甲的智能地雷,作用半径可达200米,一枚地雷的障碍面积相当于60~100枚普通地雷。该雷安装有音响探测器和微处理器,当音响探测器探测并分辨出坦克行驶的声音后即将信息传送给微处理器,由微处理器计算出目标的运动速度并自动跟踪。   当目标距该雷200米内时,地雷通过指令腾空而起直扑坦克顶甲。由于地雷上装有红外探测器,故能以50米秒的速度自动跟踪目标,当接近目标后即射出自锻破片弹丸攻击坦克顶甲。   美国反直升机地雷由传感器与战斗部、指挥与控制两大部分组成,探测与识别系统采用了高技术传感器,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   它可以通过声传感器和信处理器探寻直升机螺旋桨叶片的独特声响,并能分辨直升机的类型,其可靠性达90%,防御范围为半径400米、高度200米以下的空域,战斗部的有效距离在100米以上。   这种智能地雷可用人工、火箭炮、陆军战术导弹或“火山”布雷系统布设。当友方部队通过时,它可通过编程传感器关闭雷场,防止造成误伤。   英、法研制的“阿杰克斯”“阿皮拉”路旁反坦克地雷系统为自主式远程反坦克地雷系统,设置在路旁。它由“阿杰克斯”探测/火控系统和“阿皮拉”反坦克火箭筒-地雷两大部分组成,“阿杰克斯”探测/火控系统由音响-震动警戒传感器、被动红外寻的传感器和微处理机组成。   作战时,将全地雷系统放在隐蔽处,当装甲车辆接近地雷时,音响-震动警戒传感器报警,红外寻的传感器将目标的距离输入微处理机,由微处理机测定目标的方位,计算出发射地雷的提前角。当装甲车辆以3~80千米时的行驶速度接近地雷时,地雷能在2~200米距离内穿透700毫米以上厚度的装甲。   当智能地雷投放到战场上后,将极大改变局部战争的表现形式;再加上其他的信息系统的应用,未来战场上,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体现出了智能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