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名言警句卷   德治教化篇·名至实归   于永玉吴亚玲主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版权提供:北京九州文心科技有限公司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于永玉、吴亚铃/著.—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2ISBN 7-80135-699-3   Ⅰ.中...Ⅱ.①于...②吴...Ⅲ.中国文学-读物-德育Ⅳ.12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093530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主编于永玉吴亚铃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   北京海德印务有限公司   200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开本:1/32印张:196字数:3368千字   ISBN 7-80135-699-3全五十六册定价:560.00(册均10.00元)(ADD: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邮局10号信箱)   P.C:100024Tel:010-65477339010-65740218(带Fax)E-mail:webmaster@BTE-book.comHttp://www.BTE-book.com前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6年6月   目录   一、德治教化   修德养性   名至实归   爱憎得失   荣辱利害   二、自律修身   修身自律   谦虚谨慎   团结互助   和谐处世   三、人生理想   人生际遇   高风亮节   爱国报国   理想励志   成熟自信   四、勤勉劝学   尊师重教   治学严谨   思考成才   业精于勤   勇于实践   名至实归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经·系辞下》   不善于积累好的东西,就不会名扬天下;不积累坏的东西,就不会有身败名裂的危险。   名声若日月,功绩如天地。   ——《荀子·王霸》   名声像日月一样显赫,功绩像天地一样永存。   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   ——《荀子·儒效》   好名声,不能用结党营私的方式争得,不能靠狂妄自夸而拥有,也不能靠权势地位的胁迫而获取,而必须靠诚实和刻苦的学习才能够得到。   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无势利之位而可以养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为天下多,其和乐少矣。   ——《荀子·正名》   没有万物的美妙,却能够培养快乐的情绪,没有官位权势,却能够获得美好的名声,这样的人统治天下,一定会为天下的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   ——《韩非子·功名》   英明的君主立功成名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叫天时,第二叫人心,第三叫技能,第四叫势位。喻指成就功名在天时、地利、人和。   钓名之士,无贤士焉。   ——《管子·法法》   钓名沽誉的人,不是品德高尚的贤能之人。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功成名就后不自居为成果的占有者,所以什么也未失去。   小人殉财,君子殉名。   ——《庄子·盗跖》   小人为了钱财而死,君子为了名声而亡。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   ——《庄子·天运》   名誉是属于大家的,个人不可以占有太多。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庄子·逍遥游》   对人世间的名声功利,不要急急忙忙地追求。   名者,实之宾也。   ——《庄子·逍遥游》   名声,只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   彼且蕲以淑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庄子·德充符》   只想着用标新立异的方式扬名于天下,却不知道名声只是自己的枷锁。   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   ——《庄子·刻意》   谈论建立功业,树立卓著名声,君臣之间以礼相待,维护好上下级关系,这是为了治国安邦平定天下。   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   ——《庄子·庚桑楚》   不图虚名的人,能够永远闪烁光芒。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   ——《墨子·修身》   好的名声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好的赞誉不会凭空而来,只有做出成绩好名声才能够得以确立。   行不信者名必耗。   ——《墨子·修身》   言行不一致的人名声必遭受损害。   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列子·杨朱》   成就大事大功的人不在细小之事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有时刻意追求名声却常常得不到,而想遮掩名声时却更明显。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最高的是立德行,其次是立功名,再次是著书立说,这就是所谓的不朽。   怀与安,实败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贪恋安逸,实际上是在败坏名声。   生天地之若过兮,功不成而无效。   ——战国·楚·宋玉《九辩》   人生如过眼烟云,功不成名不就则等于白活一世。   既干进而入务兮,又何芳之能祗。   ——战国·楚·屈原《离骚》   既然他们竭尽全力地追求名利,又怎么能保持自己的美德呢?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战国·楚·屈原《九章·抽思》   好品德好名声不能靠别人给予,只能靠个人的努力去争取,更不能欺世盗名。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战国·楚·屈原《离骚》   衰老一天天的临近,只担心为国立功的美名还没有树立起来。   将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   ——汉·刘向《说苑·政理》   做大事的人,不会在小事上费力气;谋求较大成功的人,不会在小事上刻意追求。   圣人积聚众善以为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考功名》   圣人博取众人之长而取得功名。   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时。   ——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坚守正道以取得好的名声,加强自身品行修养以等待为社会出力。   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有耻辱感的人,是具备了勇敢品德;名垂青史,是最远大的目标。   名不虚立。   ——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人的名声不能虚假设立。   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人过于炫耀自己的名声,是没有穷尽的。   成功之下,不可久处。   ——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功成名就,不可以长期保持。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富贵之人往往不被人记住,只有那些才华卓著之人才能被人称颂。   人必先作,然后人名之;先求,然后人与之。   ——汉·扬雄《法言·君子》   人要先去做事,然后才能出名;先索求,然后人们才会给你。   名过其实者损。   ——汉·韩婴《韩诗外传》   名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人,名声就不能保住。   惟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殁而名存。   ——汉·曹大家《东征赋》   只有高尚的品德是不朽的,身虽死而名声永存。   利不可以虚受,名不可以苟得。   ——汉·挚峻《报司马子长书》   利益不可平白接受,名声与赞誉不应苟且得到。   艺由己立,名自人成。   ——汉·班固《与弟超书》   技艺学问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名声却需要众人的认可才能够树立起来。   益有非常之功,以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汉·班固《汉书·武帝纪》   要获得不寻常的功名,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马只有奔跑才能行千里,有志者能蒙受小人的诋毁才能功成名就。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汉·班固《汉书·叙传上》   功劳与名誉不能靠弄虚作假去获得。   尸位素餐,难以成名。   ——三国·魏·曹植《矫志诗》   居高位却不做事,不会功成名就。   根深而枝叶茂,行久而名誉远。   ——三国·魏·徐干《中论》   树木因根深才能叶茂,人只有长久积善才能名扬天下。   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评》   城墙不可能一会儿就筑成,功名不可能一日就树立。   慕虚名而处实祸。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爱慕虚名必遭受祸患。   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长。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贾逵传》   只担心自己的名声没有建立,不忧虑自己的年岁和资历不增长。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晋·陶渊明《拟古》   生前留下美名,即使死了也会流传千古。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晋·陶渊明《咏荆轲》   一个人只要留下英名伟绩,虽然他生命结束,也会为后人缅怀颂扬。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晋·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身后名声,对我来说如同飘浮的烟云。   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   ——晋·欧阳建《言尽意论》   形体不等待名称,是方的就是方的,是圆的就是圆的;颜色不等待名称,是黑的就是黑的,是白的就是白的。   智者严括于性理,不肆神以逐物。   ——晋·葛洪《抱朴子·酒戒》   聪明的人用高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理性,不放纵自己去追逐名利。   才不半古,而功已倍之。盖得之于时势也。   ——晋·陆机《豪士赋序》   虽然才能不如古代圣贤的一半,但建立的功勋与业绩却比他们多一倍。这是因为时代趋势造成的。   声之平,不求响之和而响自和;德之崇,不求名之远而名自远。   ——晋·杨泉《物理论》   声音平和,不希望有回声而自然有回声;道德品质高尚,不希望名声传播万里但名声自然便会远扬。   爱名尚利,小人哉。   ——隋·王通《文中子·问易》   喜欢追求名誉贪图利益的人,是小人。   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唐·李白《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功名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不一定非要有知心朋友相助。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唐·李白《行路难》   我观察自古以来贤能有才华的人,功成如不身退必会身亡。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唐·李白《江上吟》   功名富贵如果能够长久,那么汉江也就会倒流向西北方向了。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   男子汉功名未能实现,身体已经衰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唐·杜甫《旅夜书怀》   功名是因文章而著称,官职应随老病而结束。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唐·杜甫《梦李白》   千年万代流传名声,却无补于生前的坎坷与寂寞。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唐·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世间的富贵不应该刻意去追求,应该以美文流芳后世。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唐·白居易《不致仕》   年轻时贪求名利,年老后则为子孙后代担忧。   名者,公器,不可以多取。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名誉是属于大家的,个人不应占有得太多。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唐·柳宗元《读书》   一个人最可贵的是六尺身躯,不被名利所驱使。   凡今之人,急名与官。   ——唐·韩愈《剥啄行》   当今社会的人们,往往急于求取名誉和官位。   内不足者,急于人知;去霈焉有余,厥闻四驰。   ——唐·韩愈《知名箴》   没有什么才能的人,常常急于让别人知道他;而那些知识渊博、内心充实的人却会自然而然地名扬天下。   勿病无闻,病其晔晔。   ——唐·韩愈《知名箴》   不要为默默无闻而担忧,应该担忧名气大了怎么办。   事业功德,老而益明,死而益光。   ——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   事业与功德,愈老愈光彩,死后则更光彩。   功业逐日以新,名声随风而流。   ——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   功德与事业逐渐拓展,名声日益远扬。   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   ——唐·韩愈《争臣论》   不求闻名却人人都知道,不求重用却偏被君主重用。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唐·杜牧《不寝》   不要再说名声与利益,名声与利益是我的仇敌。   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言以徼名。   ——唐·魏征《群书治要·政论》   不做歪门邪道的事来讨好他人,不以欺骗他人的手段求取功名。   名不可以虚伪取也,不可以比周争也。   ——唐·魏征《群书治要·体论》   功名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更不应结党谋私去争夺。   大名之后,不宜无见。   ——唐·刘禹锡《唐故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王公神道碑》   已享有很高的名声,就不应该没有什么学识。   名高毁所集,言巧智难防。   ——唐·刘禹锡《萋兮吟》   名望高了就成了众人诋毁的目标,花言巧语的中伤即使是聪明人也难以防备。   君子虽殒,善名不灭。   ——唐·武则天《臣轨下·诚信章》   品德高尚的人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美名却不会因此而消失。   幸能修实操,何俟钓虚声!   ——唐·陈子昂《座右铭》   幸好能够实实在在锻炼自己的情操,何必去谋取那些虚假的名声!   挼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   ——唐·陈子昂《东征答朝臣相送》   摆弄绳索是为了捆绑俘虏,骑马杀敌怎能是为贪图功名?   生荣死哀,身没名显。   ——唐·王勃《平台秘略赞十首·慎终第十》   生时荣耀死后悲哀,虽身体不存在名声却传播四方。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古代先人的功名今人都看得见,现代某些人的功名已胜过古人。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唐·岑参《日没贺延碛作》   每日在沙漠上看日出日落,后悔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功名还未立。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功名只有在英勇作战中去求取,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大丈夫。   闻名不如见面。   ——唐·李延寿《北史·列女传》   听人名声不如见人一面。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唐·李延寿《北史·甄琛传》   品行要靠自己获得,名声要靠别人认可。   志尚夷简,淡于荣利。   ——唐·李延寿《北史·韦夐传》   崇尚于平易简朴,对功名利禄却看得很淡。   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   ——唐·李延寿《北史·隋宗室诸王传》   希望获得名声,一本历史书载有名字就足够了,何必为自己镌刻碑石!   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   ——唐·房玄龄《晋书·张载传》   生活在动乱时代容易建功立业,生活在无所作为的时代难以成就功名。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唐·李商隐《安定城楼》   猫头鹰把腐烂的老鼠当作美味食品,竟然并对鹓雏没完没了地妄加猜测。喻指看不起功名利禄。   功逐身谢,名由实美。   ——唐·张九龄《太师张公墓志铭》   功成人却渐渐衰老,名誉是由所建树的功绩而定的。   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   ——唐·张九龄《在郡秋怀二首》   五十岁还没有一点成就,古人认为是一种较大的过失。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不要担心前进的道路上没有知己,天下的人哪有不认识你的。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唐·高适《送桂阳孝廉》   今天是四处飘零无家可归之人,有朝一日定会功成名就。   平生德义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   ——唐·徐寅《经故翰林杨左丞池亭》   生前因有德而被人称颂,就不必再去树碑立传。   身没声名在,多应万古传。   ——唐·贾岛《哭孟郊》   生命虽然逝去但美好的名声还在,将流芳千古。   自古逃名者,至今名岂微。   ——唐·刘赞《赠罗隐诗》   自古以来有名望却不居官位的人,至今名声仍没有削减。   名位未沾身欲老,诗书宁救眼前贫。   ——唐·戎昱《感春》   功名未成却已年老,读书改变不了眼前的贫困。   名高闲不得,到处人争议;谁知冰雪颜,已杂风尘色。   ——唐·卢纶《送吉中孚归楚州旧山》   名声大了,必定有人背后议论;高洁的德行,常常被谗言弄脏了。   不求立名声,所贵去瑕疵。各愿贻子孙,永为后世资。   ——唐·王建《求友》   不希望获得好名声,所重视的只是改掉小的缺点,我愿将这些话作为宝贵财产留给后世子孙。   名终埋不得,骨任朽何妨!   ——《唐诗纪事》   声名如果能够永久,死后身体腐烂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蚌死留夜光,剑折留锋芒。哲人归大夜,千古传圭璋。   ——唐·邵谒《览孟东野集》   蚌死了却留下珍珠,宝剑折了却留下锋刃,先哲逝去却留下千古流芳的美名。   名弥彰而弥惧,功弥高而弥损。   ——唐·佚名《谦赋》   名声愈是显赫而愈让人感到惧怕,功业愈是高大而愈易遭到损害。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五代·张昭远等《旧唐书·白居易传》   因为文章而出名,最终也因文章而获罪。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五代史·王彦章传》   豹子死后留下珍贵的皮毛,人死后应留下美好的名声。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上等人忘掉名声,中等人树立名声,下等人窃取名声。   好名则多树私恩,惧谤则执法不坚。   ——宋·苏洵《上韩枢密书》   贪求好名声就会多建立私人情谊,惧怕诽谤就会执法不严。   士当以功名闻于世。   ——宋·苏轼《墨宝堂记》   读书人应当以功名著称于当世。   富贵不为至乐,功名非有甚难。   ——宋·苏轼《贺赵大资致仕启》   富贵并不是最快乐的,获取功名也并非是很难的事。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宋·苏轼《临江仙》   长恨此身不属于自我,什么时候才能不为功名而忙碌劳累。   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宋·欧阳修《纵囚论》   不标新立异以显示自己高明,不违反人世情理以追求好名声。   知名当世,所至有声。   ——宋·欧阳修《岘山亭记》   只要闻名当世,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人颂扬。   盛名之下为难居。   ——宋·欧阳修《新唐书·房琯赞》   名气太大就比较难与人处。   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   ——宋·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世间万物有生有死,不与其一样可以流传后世的只有名声。   文章无用等画虎,名誉过耳如飞蝇。   ——宋·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   文章如果没有什么用处等于画虎而像狗,功名同过耳的飞蝇。   功难成而易毁。   ——宋·欧阳修《尚书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许公墓志铭》   功名虽然难以获得却很容易失掉。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   ——宋·欧阳修《偃虹堤记》   不要贪图眼前的名誉,要看得长远一些。   怀锢蔽自欺之心,长虚骄自大之气,皆好名之故。   ——宋·朱熹《上蔡先生语录》   心怀狭隘闭塞、自我欺骗的思想,滋长着虚狂骄傲自大的神气,这都是因为喜欢追求虚名的缘故。   担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   ——宋·陆游《投梁参政》   担忧死后不被人所知,功绩不见于史册。   白首功名原未晚,笑人四十叹头颅。   ——宋·陆游《独酌有怀南郑》   头发都白了仍追求功名不算晚,可笑有人刚到四十便灰心了。   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日两潮。   ——宋·陆游《舟中感怀三绝句呈太傅相公兼简岳大用郎中》   功名本身没有什么规律,还不如江水每天潮起潮落那样有规律。   功名本是真儒事。   ——宋·辛弃疾《水龙吟》   功名本是读书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安天下于覆盂,其功可大。   ——宋·王安石《归田录》   能安定天下之人,其功德无量。   事求遂,功求成。   ——宋·王安石《与刘原父书》   万事希望能如愿,功业希望能告成。   立小异以近名,托虚名以邀利。   ——宋·王安石《辞集贤校理第二状》   提出微小的不同见解以求得名声,假借虚名以获得好处。   君子恶名之溢于实。   ——宋·王安石《送陈升之序》   品德高尚的人厌恶名声大于事实。   留得声名万古香。   ——宋·文天祥《沁园春》   人生一世要留下美好的名声,以流芳千古。   多权者害诚,好功者害义。   ——宋·杨时《二程粹言·人物篇》   多权变的人有害于“诚信”,贪求功名的人有损于“大义”。   安求一时誉,当其千载知。   ——宋·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   不能只顾眼前一时的赞誉,而应当求得功名以传万世。   无其实,敢处其名乎。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没有实际功绩,怎么能空受美名?   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隐居逃名反而却名声倍增,躲避名声而名声却始终追随。   世争则优劣难分,时让则贤智显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   世风若争名夺利,优劣就难以分辨清楚;世风若谦逊礼让,贤德智慧的人就容易出现。   名利,则不可好也。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名声与利益,不可过于贪图。   为善易,避为善之名难;不犯人易,犯而不校难。   ——宋·林逋《省心录》   做好事容易,但回避做好事的名声却很难;不冒犯他人容易,但不被人冒犯,冒犯了而不计较却很难。   足恭者无礼,贪名者无智。   ——宋·林逋《省心录》   过分恭敬他人是无礼,过分贪图名誉是愚蠢。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宋·林逋《省心录》   过于追求功名官位、货物钱财、动听声音、美丽女色,都称之为贪欲,都可以招来杀身之祸。   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无欲易,无名难。   ——宋·林逋《省心录》   养生要减少欲望,保护自己要避免扬名,减少欲望容易,不争名就难了。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不用为自己刻碑立传,公众的评论才是最好的纪功碑。   名终埋不得,骨任朽何妨。   ——宋·计有功《唐诗纪书》   只要能名传千古,身体的消亡算不了什么。   鬓底青春留不住,功名薄似风前絮。   ——宋·毛滂《渔家傲》   青春容易逝去,功名更难久存。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歇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过了名利这道关,才能暂时歇息。   贪荣嗜利,如飞蛾之赴烛,蜗牛之升壁,青蝇之逐臭,而曰我能立大节、办大事,其谁能信之?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贪图荣耀酷爱钱财,像飞蛾扑烛火、蜗牛爬墙壁、苍蝇追逐腐臭,还说我能树立大气节、承办大事情,有谁能相信?   实胜,善也;名胜,耻也。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务实》   实际功德胜过名声是好事,虚名胜过实际是羞耻。   平生五字律,头白不贪名。   ——宋·陈与义《适远》   一生所遵奉的信条,就是一辈子也不贪求虚名。   虚名不值一钱轻,唤得呶呶百谤生。   ——金·元好问《虚名》   虚名一文不值,可招来人们无休止的指责与诽谤。   名者由实而生,非徒好而自至也。   ——元·欧阳玄等《宋史·田况传》   声誉的获得并不是只凭个人的意愿,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功绩。   富贵易得,名节难守。   ——元·欧阳玄等《宋史·隐逸下》   富贵容易得到,名声气节却难以一生保持。   名节之于人,不金币而富,不轩冕而贵。   ——元·张养浩《牧民忠告》   名望气节对于人来说,等于没有金币却富有,不是高官却显贵。   名标青史,万古流芳。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   功名被载入史书,流芳千古。   有心避谤还招谤,无意求名却得名。   ——元·李冶《敬斋古今黈》   费尽心机去避免毁谤,结果反而招来毁谤;不希望自己出名,到头来却可能得到好名声。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刻苦读书无人过问,一举成名后便天下皆知。   君子修其身于暗室屋漏之地,而声流于四方万里之外。   ——元·欧阳玄《芳林记》   品德高尚的人悄悄地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而名声却传播到遥远的四面八方。   显于一时,不若彰灼于后。   ——元·柳贯《谥议·陈思济谥文肃》   生前显赫一时,不如死后名声远扬于千秋万代。   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明·方孝孺《豫让论》   沽名钓誉、迷惑世人、夸耀于社会,在品德高尚的人看来,都是不足取的。   难成易毁者行也,难立易倾着名也。   ——明·方孝孺《宗仪·谨行》   难以完善,但极易毁损的是品行;难以树立,但极易败坏的是名声。   莫嫌介子勋名晚,麟阁而今席尚虚。   ——明·张煌言《赠傅惕庵》   不要嫌介子推的功名被人知道的太晚,他的功绩后人是不会忘记的。   但留大义垂千古,敢望虚名到九重?   ——明·张煌言《朝议以诸勋镇积苦行间,宣敕慰劳,余益不胜疏逖之感焉》   只希望留下正义的业绩于千百年之后,怎么敢奢望自己的虚名传到上天那里呢?   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能成大事的人,不会计较小小的耻辱;成大功名的人,不能对自己有一点宽容。   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树大容易招风,风会撼毁树木;人的名声太大,反而会害死人。   不善之名,每成于一事,后有诸长,不能掩也。   ——明·吕坤《呻吟语摘·修身》   不好的名声,往往是做一件坏事造成的,以后再做多少好事,也遮掩不了。   恶名儿难揭,好名儿难得。   ——明·吕得胜《小儿语》   坏名声难以去掉,好名声却难以得到。   莫笑老夫轻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   ——明·瞿式耜《浩气吟》   不要笑我轻易去死,只要能名垂史册,死而无憾。   功名富贵傥来物,目前渺渺春云浮。   ——明·于谦《静夜思》   功名也好富贵也罢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更应把它视若过眼烟云。   事不可易成,名不可易得,福不可易享。   ——明·徐祯稷《耻言》   事情不能侥幸获得成功,名誉不能轻易而取得,幸福不会轻易就享受到。   人生有不死,所贵在立功。   ——明·张羽《清口诗》   人可以永垂不朽,但关键是生前要建功立业。   富贵一时,名节千古。   ——清·张廷玉等《明史·赵光拤传》   富贵荣华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只有名声气节才能流芳千古。   名高速谤,气盛招尤。   ——清·张廷玉等《明史·顾宪成等传赞语》   名声太高便会很快遭致诽谤,气势太盛会招到责难。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清·曹雪芹《好了歌》   世界上的人都知道过神仙般的日子最好,但又对功名忘不了。   自挣的功名好。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靠自己奋斗而得到的功名才好。   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清·李汝珍《镜花缘》   只要忠心耿耿,一定能名垂千古。   名之所在,则利归之。苟不求利,亦何慕名。   ——清·顾炎武《日知录》   名声与利益实际上是一回事,如不求利,何必还追求名。   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清·顾炎武《秋风行》   人生的荣华富贵一会儿就会过去的,只有功名,可以流芳千古。   聪明得福人间少,侥幸成名史上多。   ——清·袁枚《遣怀》   聪明并获得幸福的人很少,但侥幸成名的人历史上却很多。   名到没世称才好,书到今生读已迟。   ——清·袁枚《随园诗话》   名声还是等到自己去逝后被人称颂才好,但读书的事应当抓紧时间进行。   兰芳不厌谷幽,君子不为名修。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兰花不厌生长在幽谷,品德高尚的人不为名利而修养自身。   一代红妆照汗青。   ——清·吴伟业《圆圆曲》   一代巾帼女英雄名垂青史。   丈夫名成何必万钟粟,但得绕屋万竿竹。   ——清·施闰章《竹亭短歌赠王贻上》   男子汉功成名就不必靠高官厚禄,只要有真才实学,即使是归隐山林也会留名后世。   丈夫既有此六尺身,何可不令千古。   ——清·王晫《今世说》   男子汉既然有六尺高的身躯,为何不流芳千古。   人生何必同,要在有所立。   ——清·归庄《顾宁人去冬寄诗次韵答之》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建功立业。   愿化功名为道德,毋认富贵为功名。   ——清·王豫《蕉窗日记》   宁愿以品德高尚出名,也不要以荣华富贵出名。   不独为利而仕不可,为名亦不可。   ——清·王豫《蕉窗日记》   做官既不可为了求利,又不可为了求名。   名心胜者,必作伪。   ——清·王豫《蕉窗日记》   过于看重功名的人,一定会弄虚作假。   名不足以尽善,而足以策善。   ——清·刘熙载《昨非集》   名誉不可能使人尽善尽美,但能够鞭策人积德行善。   常人有一闻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清·李光地《御纂性理精义·圣蕴》   一般人有一点见识,唯恐别人知道得不够快,急于要别人知道而出名,的确太浅薄了。   能甘澹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能甘于寂寞不慕名利,便有了几分真正的学识。   君子淡定,小人躁竞。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倭仁传》   有德行的人淡于名利,品行低下之人则竞相争夺名利。   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改之也。   ——清·方苞《通蔽》   当别人赞誉自己就害怕,害怕没有功德而徒有好的名声;当别人诋毁自己就高兴,高兴知道那些缺点就可以改正了。   财散可来,名辱不复。   ——清·魏裔介《琼琚佩语·人品》   钱财散失了还可以重新得到,名誉上有了污点却永远也抹不掉。   诬善之人,其辞游。   ——《易经·系辞下》   诬陷好人的人,他的言词虚浮不实。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   ——《易经·序卦》   尽力修饰,事物美好的品质就会丧失干净。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易经·家人》   有德行的人说话有根据,行为善始善终。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已矣。   ——《论语·子罕》   教育他他不听,表面上听从而实际上不知悔改,对这种人真是没有办法。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   先做事后说话。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名声不正,说话就没有力度;说话没力度,事情就办不成。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文采如同本质,本质如同文采。如果虎豹去掉有好看的毛,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便难以区别。喻指特征和本质应是统一的。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品德高尚的人对说得多做得少的浮夸作风感到可耻。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论语·宪问》   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实践起来一定是很困难的。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已经做了的事没有必要再说了,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必要去劝阻,已经过去的事不再加以追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实质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糙;文采多于实质,就会显得虚浮。如果一个人的文采和实质相协调,就可以做君子了。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立论若有根有据,他的话则可成为真理。   有诸内,必形诸外。   ——《孟子·告子下》   内心的活动,必然要表现在行动上。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荀子·大略》   嘴上说得好听,暗地里却干坏事,是危害国家的祸害。   不自嗛其行者,言滥过。   ——《荀子·大略》   不认识到自己德行不足的人,大多是夸夸其谈,言过其实。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荀子·天论》   真正的功在于不去做不能做到的事,真正的聪明不去考虑无法考虑的事。   多言则文而类。   ——《荀子·性恶》   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不过是堆砌辞藻而已。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   ——《荀子·性恶》   喜好谈论古代事情的人,一定要有当今社会的事实做验证;喜好谈论天道的人,一定要有人类社会的事情做验证。凡谈论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有证明、有根据。   能小而事大,譬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瘁折无适也。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荀子·儒效》   能力差却非要做大事,就好像力气小非要挑重担一样,除了伤筋断骨,不会有什么结果。本来自己的品德低下却一味吹嘘自己是贤人,就好像是个驼背的人硬充高个子,别人只能指着他的脑袋讥笑他。   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   ——《荀子·正名》   名称切实能反映事物的实际,命题切实能表达思想,这是我们所要求的。   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   ——《荀子·正名》   相同的事物取相同的名称,不同的事物取不同的名称;用单名能使别人明白的就取单名,若单名不能使别人明白的就取复名;单名与复名没什么相互违背的就取共名。   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   ——《荀子·正名》   事物本身是最大的共名。把共名再往前推论,共名之上还有共名,一直推到无法再有共名才止。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荀子·正名》   名称没有本来就合适的,这是由于人们共同约定的;约定俗成的名称,这个名称就适宜;不是约定俗成的名称,这个名称就不适宜。   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名,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   ——《荀子·正名》   听到了名称就明白了实际内容,这是名称的作用。积累了名称形成文辞,这是名称的互相配合。名称的作用和互相配合都适当,叫做懂得名称。   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   ——《荀子·正名》   所有的人类,他们的感官对事物的印象都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打比方便会使人们解开疑惑。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有共同约定的名称而用来相互交往和交流思想的原因。   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   ——《荀子·正名》   名称制定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就能分辨清楚了;基本原则实行了,思想意志就可互通了。   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荀子·正名》   制定名称是用来表达实际事物,一是用来分清贵贱,二是用来辨别同异。   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辩。   ——《荀子·正名》   对于实物不能明白就给它取个名称,取了名称还不能明白,就互相交流一下看法,如果这样还不能明白,就进一步说明,说明了还不能明白,就通过反复辩论来论证它。   循名而责实。   ——《韩非子·定法》   按照概念去寻求事物。   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韩非子·亡征》   喜欢夸夸其谈而不讲实用,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而不顾功效,就会走向灭亡。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韩非子·解老》   和氏璧用不着五彩来修饰,隋侯明珠用不着白银黄金来装饰。   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韩非子·解老》   等事物修饰后再流行,是由于它的质地不美。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韩非子·显学》   没有证据就予以肯定,这是愚蠢的;不能确定就用作根据,这是诬陷。喻指做事情只有实事求是才有可能成功。   务为不久,盖虚不长。   ——《管子·小称》   再好的伪装也不会长久,掩盖虚假时间不会太长。   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管子·心术上》   言谈不能超过实际,事物不能谋求概念。   言有宗,事有君。   ——《老子》   言谈要有宗旨,做事要有中心。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庄子·秋水》   可以谈论的是事物粗浅的外形表象,而可以意会的则是事物的精密内涵。   文灭质,博溺心。   ——《庄子·缮性》   过于修饰会掩盖纯朴的本质,众多的见闻会淹没纯洁的心灵。   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庄子·让王》   虽然隐身于江湖田园,心里却想着高大宫门里的事情。喻指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的矛盾。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庄子·逍遥游》   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帽子,可是越国人都是剪断头发,身刺花纹,根本用不着戴帽子。喻指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名止于实,义设于适。   ——《庄子·至乐》   名称应该受到实际内容的限制,义理的阐明应该与客观现实相一致。   《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庄子·至乐》   《咸池》、《九韶》这些动听的乐曲,倘若在洞庭湖的旷野上演奏,鸟听到后会惊慌飞走,野兽听到后会惶恐跑掉,鱼听到后会立刻深潜水底,只有人听到这种声音,才会前来聚拢在周围观赏。喻指做事情要有的放矢。   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   ——《庄子·应帝王》   涉渡大海到海底开凿河道,派蚊子去背大山。喻指异想天开,脱离实际。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庄子·天道》   懂得事物精髓的人,从来不夸夸其谈;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并没有真正懂得真理。   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庄子·渔父》   勉强哭泣的人,外表虽然悲伤,实际上内心不哀痛;勉强发怒的人,表面看严厉实际上不够威严;勉强表示亲热,表面看有笑容实际上不够和谐自然。真正的悲伤虽然没有声音也是哀痛的,真正的愤怒虽然没有怒形于色也是威严的,真正的亲热虽然不是笑意盈盈却是和谐自然的。   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墨子·经说上》   名称与实际应当相符。   名实耦,合也。   ——《墨子·经说上》   名称与实际相符,从而合为一体。   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墨子·修身》   聪明人心里明白,却不多说,踏踏实实地做事却不夸耀,以此名扬天下。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墨子·公孟》   从事政务的人,必须是言行一致。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墨子·鲁问》   要根据自己的饭量吃饭,要根据自己的体形穿衣服。   华荣之言后为愆。   ——《文子》   过于华丽不切实际的言语会造成失误。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尹文子·大道》   说话头头是道,但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帮助,作为君子是不会说的;很能干,但不能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君子是不会做的。喻指无论是说还是做都要有实际效果。   凡重外者拙内。   ——《列子·黄帝》   凡是过分注重外表的人,内心不一定聪明。   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   ——《关尹子》   事情是正确的就应该肯定,事情是错误的就应该予以否定。喻指实事求是。   藏大不诚于中者,必谨小诚于外,以成其大不诚。   ——《晏子春秋·重者异者》   心怀大阴谋的不诚实之人,必定在表面上谨慎小心伪装诚恳,以此达到实现大阴谋的目的。   县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一》   门外挂着牛头,里面却卖着马肉。喻指表里不一。   寡其官而多其行,拙于文而工于事。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二十七》   少安排官吏而多做实事,不讲漂亮话而把具体事情办好。   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左传·文公五年》   言过其实,说话不算数,是怨恨越来越多的原因。   华而不实,耻也。   ——《国语·晋语》   徒有外表而没有实际内容,是可耻的。   中不胜貌,耻也。   ——《国语·晋语》   外表显得和善而内心却很恶劣,是可耻的。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传》   一次次的传言,白的会被说成黑的,黑的会被说成白的。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今》   对优良的宝剑希望它能截断东西,而不在乎它是否叫镆铘宝剑;对好马希望它能奔行千里之远,而不在乎它是否名叫骥、骜这些千里马的名称。喻指任何事物重在实际效果,不在名称如何。   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   ——《战国策·魏策一》   事物有很多相类似而实际上不相同的,如狗尾草的幼苗和禾苗相似;骊牛的皮毛花纹与虎纹相似;白骨头似象牙;武夫石像玉石。   三人成虎,十夫揉椎。   ——《战国策·秦策三》   三个人说有老虎,就会有十个人拿起木棒进行防卫。喻指众口一辞,可以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   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   ——《战国策·齐策》   从古至今没有真才实学而能扬名于天下的人,是没有的。   归贞反璞,则终身不辱。   ——《战国策·齐策》   去掉外表的修饰,回到原来的实质状态,就一辈子不受羞辱。   政贵有恒,辞尚体要。   ——《尚书·毕命》   政事贵在持之以恒,言辞要体现实质内容。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说话不讲信用,怎么能叫说话。   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公羊传·隐公七年》   贵与贱不厌恶称号相同,美与恶不嫌弃说法一致。喻指看实质不重名称。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礼记·杂记下》   只说在口头上,却不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这是有德行的人引以为愧的事。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品德高尚的人说话筒单,小人说话夸夸其谈。   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   ——《礼记·缁衣》   品德高尚的人不夸夸其谈,重在实际行动,以使别人更加信任自己。   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   ——《礼记·缁衣》   可以说到,但做不到,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说的。   无征不信。   ——《礼记·中庸》   没有证据不足以使人相信。   言顾行,行顾言。   ——《礼记·中庸》   说话时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做事前要想想自己说过的话。喻指言行要实事求是。   白玉不雕,美珠不文,质有余也。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白玉不用雕琢,珍珠不用文饰,是由于其本质已经很美了。   临河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在河边看着鱼羡慕,不如回家织网。   至味不慊,至言不文。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最好的味道不浓,最美的话不华丽。   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   ——汉·刘安《淮南子·俶真训》   精神不集中,说话必然浮华不实;道德低下的人,行为必然诡诈。   众议成林,无翼而飞。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人人都说平地能长出树林,鸟没有翅膀也能飞,人就会相信。喻指谣言传得广了,假的也会成真的。   三人成市虎。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三个人都在说在闹市上遇见了老虎,大家也会信以为真。喻指众口一辞,假的也会成为真的。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人的内心悲痛,即使在歌唱也不会有欢乐情绪;人的心情快乐,虽然表面上很痛苦,也不会有真正的悲哀。喻指伪装难以掩饰真情。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汉·刘向《说苑·说丛》   品德高尚的人说话不多却很实在,品德低下的人夸夸其谈但不可靠。   事莫明于有效,论奠定于有证。   ——汉·王充《论衡·薄葬》   对事情的明了莫过于它的实际效果,对论点的肯定莫过于它的有力证据。   论贵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   ——汉·王充《论衡·自纪》   谈论贵在正确而不追求华丽,事情重在正确而不奉承迎合。   功名之下,常有非实之加。   ——汉·王充《论衡·书虚》   功名之下,常常有与事实不相符的。   歌曲妙者,和者则寡;言得实者,然者则鲜。   ——汉·王充《论衡·定贤》   歌曲神妙,能跟着唱的人就少;说话实事求是的人,同意他的人就少。   比不应事,未可谓喻;文不称实,未可谓是。   ——汉·王充《论衡·物势》   不符合事实,不能叫做清楚;文辞与实际情况不相称,不能叫正确。   无内疏而外亲。   ——汉·韩婴《韩诗外传》   不要内心疏远外表却装得很亲热的样子。喻指为人要表里如一。   匿病者,不得良医。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   掩饰自己病情的人,不会有高明的医生为他治疗。   金马不可以追速,土舟不可以涉水。   ——汉·王符《潜夫论·思贤》   金制的马不能用来追逐跑得快的东西,土制的舟船不能用来渡河。喻指虚假的东西不能当真。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汉·王符《潜夫论·贤难》   一个人说的可能是虚言,一万个人都说就可能是真的。   痛不着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   ——汉·王符《潜夫论·救边》   疼痛不在自己身上,当然可以说要忍耐;钱财不从自家拿出来,嘴上便喊叫要给予别人。喻指与己无关便可夸夸其谈。   士贵有辞,亦憎多口。   ——汉·王符《潜夫论·交际》   读书人贵在能言善辩,但最令人讨厌的是夸夸其谈。   论士必定于志行,毁誉必参于效验。   ——汉·王符《潜夫论·交际》   评论个人一定要看他的志向与言行,批评或称赞必须根据事实和验证。   色厉而内荏,乱真者也;文表而里,乱实者也。   ——汉·桓宽《盐铁论·利义》   外表气势汹汹内心却很怯懦,这是以假乱真;衣服外表华丽里面却是粗麻布,这是以虚乱实。   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藻而务在事实。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唱歌的人不追求声音高尖而贵在合于节拍,评论的人不追求词藻华丽而贵在实事求是。   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   ——汉·桓宽《盐铁论·殊路》   内里没有真才实学,只学些浮华的表皮,虽然有贤师良友相助,也像在油脂上绘画、冰上雕刻一样,付出的再多也不会有所建树。   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   ——汉·桓宽《盐铁论·能言》   行为卑鄙却爱说漂亮话,能说会道却不能做事的,这是品德高尚的人引以为耻的事情。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嘴上说说并不困难,要付诸行动才真正是困难的。   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   ——汉·桓宽《盐铁论·利议》   高谈阔论却没有任何依据,就好像膝盖痒却去搔抓脊背那样。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能够做得很好的人,未必一定能够说得明白;能够说得头头是道的人,未必能够做得很好。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   洗澡不一定非要去大江大海,只要能够洗去污垢就可以了;马不必非是千里马,只要能跑就行了。喻指求实。   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其真正的用意是要趁机刺杀沛公刘邦。喻指表里不一。   事考功,言考用。   ——汉·荀悦《申鉴·时事》   事情的好坏应该考察它的效果,言谈是否有意义应该考察它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   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   ——汉·扬雄《法言·问神》   有德行的人说话,说暗必须有明作验证,说远必须有近作验证,说大必须有小作验证,说微小必须有显著作验证。   欲雠伪者必假真。   ——汉·扬雄《法言·重黎》   若想检验伪假的必须借助于真实的。   有人则作之,无人则辍之,谓之伪。   ——汉·扬雄《法言·孝至》   有人在面前就拼命地干,没人时就不干,这就叫伪善。   无验而言之,谓妄。   ——汉·扬雄《法言·问神》   没有经过验证的话随便乱说,这叫做胡说八道。   良玉不雕,美言不文。   ——汉·扬雄《法言·寡见》   品质优良的美玉用不着雕琢修饰,有意义的话用不着华丽辞藻点缀。   谗夫似贤,美言似信。   ——汉·陆贾《新语·辅政》   搬弄是非的人伪装得像贤人似的,花言巧语常使听者误认为诚实守信。   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善。   ——汉·陆贾《新语·术事》   书籍不一定偏要是孔子学派的著作,药也不一定非出自良医扁鹊的医方,只要与自己相适合就是好的。   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品德高尚之人说的话必须自己能够做到,然后才说;自己做的事,必须是可以公开谈论的,然后才去做。   知言而不能行,谓之疾;此疾虽有天医,莫能治也。   ——汉·仲长统《昌言》   只会说却不会做,可以称之为有病;这种病即使有神医,也无法医治。   言不过行,行不过道。   ——汉·戴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   说话不超过自己所能做到的范围,做的事不超越正道的范围。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汉·佚名《时人为贡举语》   成了秀才,却不会写字;当了孝子,却不知奉养父母。喻指名不符实。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   品德高尚的人用行动说话,品德低下的人用舌头说话。   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仪解》   言谈不要求太多,但必须考虑说的主旨是什么;做的事也不要求太多,而必须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做。   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三国·魏·魏伯阳《参同契》   鱼目怎能成为珍珠?蓬蒿不会变成楸树。喻指假的不会变成真的。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普通人常常看重远处的事物,轻视眼前的事物,趋向虚名,背弃实际。   说昆山之多玉,不能赈原宪之贫。   ——晋·葛洪《抱朴子·应嘲》   虽说昆山的玉石很多,但不能救济原宪的贫穷。喻指毫无价值的空话。   名美而实不副者,必无没世之风;位高而不称者,不免致寇之败。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名与实不相符者,不会名垂千古;地位高而不称职的人,不免要被夺去位子。   琼艘瑶楫,无涉川之用;金弧玉弦,无激矢之能。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用美玉做成的船和桨,不能用于水上航行;用黄金做弓,玉石做弦,仍没有射箭的功能。喻指徒有虚名而无实际用途。   好剧谈者,多漏于口。   ——晋·葛洪《抱朴子·重言》   喜欢高谈阔论的人,会因为说话太多而失言。   白石似玉,奸佞似贤。   ——晋·葛洪《抱朴子·祛惑》   白色的顽石看起来很像白玉,奸诈谄佞之徒也容易被错认为是好人。   官达者,才未必当其位;誉美者,实未必副其名。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官运亨通的人,才能本领未必和他的地位相当;声誉很高的人,实际情况未必和他的声望相一致。   能言不必能行。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能说会道之人不一定善于做事。   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相信耳朵,却对亲眼目睹的事持怀疑态度,这是古往今来都引以为患的。   德难为而言易饰也。   ——晋·傅玄《傅子》   品德是很难修成的,但言语漂亮华丽却很容易做到。   树上悬瓠,非木实也;背上披裘,非脊毛也。   ——晋·杨泉《物理论》   树上悬挂着葫芦不是树木的果实,背上披着的裘皮不是脊背上的毛。   或乘马或乘车而俱至秦者,所谓形异而实同也。   ——晋·杨泉《物理论》   或者骑马或者乘车最后都到达秦地的人,是形式不同而实质相同。   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   ——晋·左思《三都赋序》   赞美事物,可贵的是不脱离它的本质;赞颂事情,应该本着它的实际。   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   ——晋·左思《三都赋》序。   玉石制作的酒杯如果不实用,虽然是宝贝而没有实用价值;夸夸其谈的高论如果经不住检验,虽然词藻华丽也不能算是经典。   巧辩之文可悦,似象之言足惑。   ——晋·裴《崇有论》   花言巧语的文章可以博得众人的好感,似是而非的语言可以迷惑大多数人。   真伪因事显,人情难豫观。   ——晋·欧阳坚石《临终诗》   是真是假在事情的发展中便会一清二楚,而人心是很难预先知道的。   斫冰为璧,见日而销。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   砍削冰做成玉璧,太阳一照就会融化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虽有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实际很难与之相符。   传闻之事,恒多失实。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臧宫传》   传说的事情,往往与事实不相符合。   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不光洁的玉有时会错当成石头,洁白的石头有时候也会错当成玉。喻指相似的东西容易以假乱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虎豹如果没有斑纹,其皮就同犬羊一样;犀牛虽然有皮,但却要涂上红色的漆才有漂亮的颜色。喻指素质有赖于文饰。   理有疑误而成过,事有形似而类真。   ——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   事理有辨别不清而造成过错的,物品有形状相似而以假为真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清水里生长出的芙蓉,自然不用人工修饰。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唐·白居易《放言》   草间的萤火虫有光亮但不是火,荷花上的露珠虽圆但不是明珠。   方其中,圆其外。   ——唐·柳宗元《与杨诲之再说车敦勉用和书》   内心要正直,外表要灵活。   言而无实,罪也。   ——唐·柳宗元《上桂州李中丞荐卢遵启》   说话不符合实际,其实是一种罪过。   征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   ——唐·王勃《上刘右相书》   从实际出发功效就存在,只为名声而为功效就浅薄。   名存实亡,失其所业。   ——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   名声尚存而实际情况早已与名声不符,就会失去所从事的职业。   求其名而不责其实。   ——唐·韩愈《进士策问》   只寻求其名而不看重其实际。   名由实生,故久而益大。   ——唐·刘禹锡《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   名声由实际情况产生,所以时间越长会越加发扬光大。   实未至而声先驰。   ——唐·刘禹锡《迅甿》   实际行动还没有而名声先飞快地传播开了。   妍皮不裹媸骨。   ——唐·房玄龄《晋书·慕容超载记》   美好的皮肤不会包着丑骨头。喻指表里如一。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唐·房玄龄《晋书·王沉传》   冰与炭不用说话,冷和热人们自然分得清楚。喻指本质决定其名称。   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唐·房玄龄《晋书·王导传》   漫无边际的空谈,应杜绝于有智慧之人的口。   人无愚智,咸慕名宦,莫不饰正于外,藏邪于内。   ——唐·房玄龄《晋书·郤诜传》   无论是蠢笨还是聪明的人,都喜欢名声和地位,没有不装出一副正经的外表,内心却怀着不正当念头的。   言必顾心,心必副事。   ——唐·陆贽《奉天论赦书事条状》   嘴上说的必须是心里想的,心里想的必须同做的事相符。   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上雪。   ——唐·温庭筠《三洲歌》   团团圆圆不要当作水中的月亮。洁白不要做枝头上的积雪。喻指虚幻的东西不长久。   名正理顺,垂之无穷。   ——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   名义正当道理通顺,必定会永垂不朽。   修竹已多犹可种,艳花虽少不劳栽。   ——唐·杜荀鹤《和友人见题山居水阁八韵》   竹子虽多还要再种,因为它实用;鲜艳的花虽少也不必多栽,因为它不实用。   镂冰为璧,不可得而用也;画地为饼,不可得而食之。   ——唐·刘知几《史通·载文》   用冰块镂雕的玉璧,不可能拿来使用;在地上画的饼,不可以用来充饥。喻指空虚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   若所为是也,闻于外其何伤!若所为非也,虽掩之其何益。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如果行为是正确的,即使传闻于世有什么害处呢!如果行为是错误的,虽然掩饰又有什么好处呢!   辩通有辞者,患在多言。   ——唐·马总《意林》   说理头头是道的人,遭到祸患的恰是他的夸夸其谈。   君子不以昏行而易操,不以夜昧易容。   ——唐·马总《意林》   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为天黑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规矩,不会因为夜晚而改变自己应有的妆容。喻指正派人常常是表里如一,慎独其行。   雄声而雌视者,虚伪人也。   ——唐·马总《意林》   说话声音很大而目光畏缩的人,一定是个虚伪的小人。   恐是叶公好假龙,及见真龙却惊怕。   ——唐·释齐己《谢微上人见惠二龙降幛子以短歌酬之》   叶公喜爱的是假龙,等到见了真龙他却又惊又怕。喻指表里不一。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唐·李绅《答章孝标》   假金子才用真金来镀表面,如果是真金子就用不着镀了。   胡为自坠?言虚行伪。   ——五代·贯休《续姚梁公座右铭并序》   什么叫做自己堕落?说假话做假事。   书有以加乎其言,言有以加乎其心。   ——宋·苏洵《太玄论上》   书上写的和口中说的不同,口中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   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宋·苏洵《辨奸论》   以容貌与言谈欺骗世人耳目,从而窃取好的名声。   论必作,作必成。   ——宋·苏轼《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   说了必须去做,做了一定要成功。   习其名而未稽其实。   ——宋·苏轼《河南府进士策问》   学习其名义而没有考察其实际情况。   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   ——宋·苏轼《谢馆职启》   名望太大则与实际难以相符合,言论高深就会和世俗疏远。   大言而无实,虚名不适于用。   ——宋·苏轼《李太白碑阴记》   夸大的言辞不真实,不切实际的名声毫无用处。   世间唯名实不可欺。   ——宋·苏轼《答毛滂书》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名实是无法欺骗的。   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十二》   有名声而无实际功德,名声就不会流传;有实际功德但没有名声,那么实际功德也不会长久存在。   人之所欲,适与天相值实难。   ——宋·苏轼《邵茂诚诗集叙》   一个人的愿望,很难与客观现实相适合。   自许太高,而措意太广。太高则无用,太广则无功。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对自己的评价太高,考虑的事就很多。评价太高,就没有效用;面面俱到,就会徒劳无功。   听其言,则侈大而可乐;责其效,则汗漫而无当。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听到的话,夸夸其谈很中听;究其实际效果,却不着边际又不得当。   黜虚名而求实效。   ——宋·苏轼《策略第五》   去掉虚名而追求实际效果。   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休,竟作粘壁枯。   ——宋·苏轼《画草虫蜗牛》   蜗牛的腥涎液,仅能浸湿自己,却拼命怎往高处爬不知停止,最终粘在墙壁上枯死了。喻指不考虑个人能力而好高骛远。   巷议臆度,不足取信。   ——宋·苏轼《乞相度开石门河状》   街谈巷议,不足以令人相信。   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宋·苏轼《与王庠书》   读书人的毛病,是泛泛而论的文章多,有实际用处的文章少。   凡物自其浊者视之,则清者为清;自其实者视之,则虚者为虚。   ——宋·苏辙《王氏清虚堂记》   世间万物从其污浊的方面看,清洁的方面就是清洁;从其实在的方面看,虚假的方面就是虚假。   岂效相欺谩,炫牛沽马脯。   ——宋·苏辙《送柳子玉诗》   怎么能效仿欺骗行为,炫耀着牛肉而卖的却是马肉。   溢美之言,置疑于人。   ——宋·王安石《与孙子高书》   不符合实际的赞美之辞,会使人产生怀疑。   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   ——宋·王安石《再上龚舍人书》   只有施恩于人的虚名,而没有解救别人灾祸的实际行动。   镜里花难折。   ——宋·辛弃疾《念奴娇》   镜子里的花再美也摘不到。喻指虚幻的事物不可求。   事理穷尽,止于两端,不过虚与实而已。   ——宋·欧阳修《封进批出蒋之奇文字札子》   事理说到底,只有两个方面,不过是虚假与真实罢了。   利口伪言,众所共恶。   ——宋·欧阳修《论修河第三状》   语言刻薄说假话,人人都会厌恶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的意趣不在于酒,而在于这里的山水景色使他陶醉。喻指本意不在此。   喜怒哀乐之动乎中必见乎外。   ——宋·欧阳修《辨左氏》   一个人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必然会表现在外形上。   妙论精言,不以多为贵。   ——宋·欧阳修《六经简要说》   巧妙的议论精美的言辞不是越多越好。   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   ——宋·欧阳修《为君难论》   巧辩的言论信口开河,听来令人喜欢;忠实的话语没有修饰,听来觉得笨拙。   斫雕为朴。   ——宋·欧阳修《斫雕为朴赋》   除去文饰,恢复质朴。   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说话不在于是否富有文采,贵在是恰当和正确。   言而不行,是欺也。   ——宋·程颐《遗书》   只说不做,是欺骗行为。   轻誉者失实,轻许者失言。   ——宋·崔敦礼《刍言》   轻易赞美他人,就会不符合实际;轻易许诺他人,就会有不可信之言。   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   ——宋·王楙《野客丛书》   一生不说空话,脚踏实地做事,襟怀才会像天空一样豁然开朗。   枣花最小能结实,桑叶虽柔能作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只空枝。   ——宋·王溥《咏牡丹》   枣花虽然小却能够结果,桑叶虽柔嫩却能喂蚕吐丝;可笑那牡丹花虽大如斗篷,却毫无一点用途。   多虚不如少实。   ——宋·陈敷《农书·财力之宜篇》   虚假的东西再多也不如很少的一点实际的东西。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升《鹧鸪天》   洒脱与风度不在于说话上超过别人,胸有成竹虽不说话却意味深长。   羊质虎皮者辱。   ——宋·张商英《素书》   有羊的本质、老虎的外皮的人应当感到羞耻。   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像水中的月亮,只能观赏不能获得。喻指虚幻的事物不可求。   可言而不可行,君子不言也;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也。   ——宋·王禹偁《上许殿丞论榷酒书》   可以说出道理但无法做到的,有德行之人不说;可以做到但说不出道理的,有德行的人不做。   画饼充饥,尽都一个吃不到;望梅止渴,枉自徒劳。   ——宋·石孝友《鹧鸪天》   画饼充饥,一个也吃不到;望梅止渴,徒劳无用。喻指虚假的东西难以求得。   蜘蛛虽巧不如蚕。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蜘蛛虽巧于吐丝但不如蚕丝能织绸缎。喻指不管用。   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   ——宋·邵雍《渔樵对问》   嘴上说说,不如身体力行。   能言未是难,行得始为艰。   ——宋·邵雍《言行吟》   能够说话并不困难,但付诸行动才叫艰难。   手足既皆露,语言安足凭?   ——宋·邵雍《有妄吟》   做的假事既然已经败露,用语言掩饰怎能作为凭据?   勇足以暴三军服四夷,而其外如怯;节足以断大事成大功,而其外若不能有所为。   ——宋·张耒《知人论》   勇敢足以徒手抗击三军征服四夷,外貌却像怯懦的样子;气节足以决断大事建立大功,外貌却像无能之辈。   儒者之论,正而不变;智者之论,变而不正。   ——宋·陈师道《理究》   学者的言论,纯正而不虚假;耍计谋的人的言论,虚假而不纯正。   耳虽闻,目不亲见者,不可从而言之。   ——宋·林逋《省心录》   耳朵虽然听见了,眼睛却没有亲自看到,不应该据此随便乱说。   谗言巧,佞言甘,忠言直,信言寡。   ——宋·林逋《省心录》   诬谄别人的话,虚伪不实;讨好别人的话,甜蜜动听;忠心耿耿的话,正直无邪;严守信用的话,总显得少。   小人诈而巧,似是而非,故人悦之者众;君子诚而拙,似迂而直,故人知之者寡。   ——宋·林逋《省心录》   品德低下的人奸诈而乖巧,好像是对的实际是错的,所以喜欢他的人多;品德高尚的人诚实而笨拙,好像迂腐实际是耿直,所以了解他的人少。   出无谓之言,行不必为之事,不如其已。   ——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说些没有用的话,做些没有用的事,不如不说不做的好。喻指说实话,办实事。   心正者言直,心栣者言诞,心不公者言不中理,心夸大者言不究实。   ——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心正的人说话正直,心偏的人说话虚妄,心不公正说话便不合情理,心不诚实说话便脱离实际。   圣人说话,开口见心,不必说半截藏着半截。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品德高尚的人说话,开口就见真情实感,不必说半截藏半截。   说得便须行得,方名言行无亏。   ——宋·张伯端《西江月》   说了就一定要去做,这才叫言行一致。   菟丝有丝之名而不可以织,燕麦有麦之名而不可以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   菟丝有丝的名称但不可以用来织布,燕麦有麦的名称但不可以用来果腹。喻指有其名而无其实。   事不副言,惧贻谴诘。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纪》   说的和做的不相符,就会招来谴责和质问。   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人人都有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事,我不勉强回答我原不了解的事,这是我能做到的事。   传闻与指实不同,悬算与临事有异。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传说的与实际情况不会相同,自己的想法与处理的事情总会有些差异。   面从后言,古人所诫。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   表面听从背地里却议论纷纷,这是古人所警戒的。   昆山有璞玉,外质而内美。唯其不自炫,故与顽石齿。   ——金·元好问《杂诗》   昆仑山有一块包裹着玉的石头,外表质朴平凡而里面却美丽无比。只是由于它不会炫耀自己,所以就像普通石块没有什么两样。喻指满腹才华,但不能为人所知。   花木瓜,空好看。   ——元·施耐庵《水浒传》   花木瓜只是好看而已。喻指徒有虚表,没有实用价值。   是真难灭,是假易除。   ——元·施耐庵《水浒传》   是真的很难消灭,是假的很容易清除。   表壮不如里壮。   ——元·施耐庵《水浒传》   外表堂皇不如内心充实。   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丧唾津矣。   ——元·施耐庵《水浒传·序》   传闻之言缺乏真实性,不是事实即白费唾沫。   认真省气力,弄巧费功夫。   ——元·李冶《敬斋古今黈》   认真做事反而节省气力,投机取巧反倒多费工夫。   虚名诚无益,不见斗与箕?   ——元·赵孟《古风》   虚假名声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你没有看见那形似箕、斗,但没有用的北斗星和箕星吗?   文士褒贬,多过其实。   ——元·欧阳玄等《宋史·崔洪传》   文人的褒贬,大多数都言过其实。   世之病讲学家者,其说有二,曰伪,曰腐。伪者,行不顾言;腐者,学不适用。   ——明·吕坤《杨晋卷文集序》   人们说学问家有两个毛病:一是虚伪,二是迂腐。虚伪,即言与行不一;迂腐,即学与用脱节。   万古惟有真之一字,磨灭不了,盖藏不了。   ——明·吕坤《呻吟语摘·问学》   从古至今,只有“真”这个字是磨不掉的,掩盖不住的。   贵玉之国多琘,好凤之国多窳。名之所在,伪之所趋。   ——明·方孝孺《送楼君士连谒选入京序》   十分重视玉石的国家,一定充斥着假玉;喜好凤鸟的国家,会有许多类似凤的鸟类。什么东西名声最高,假的也就往那里趋附。   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文章虽然写得洋洋洒洒,但脑子里却没有一个好办法。   千虚不如一实。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一千个虚假的东西不如一个真实的东西。   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要知道心中事,就听一下口中言。   眼见方为是,传言未必真。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眼睛看见的才是真实的,传言不一定是真实的。   行浊言清,机深见浅,到头来难挣展。   ——明·冯梦龙《朝天子》   行为恶劣却说得感人,老谋深算却见识浅薄,到头来也是难以施展。   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   有多好就说多好,不应有一丝的不实之誉;有多少过错就说多少过错,不应有丝毫隐讳。   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明·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   嘴上讲的是仁义道德,心里想的却是谋取高官、获得财富。   此形,本清,不做作还真正。   ——明·冯惟敏《乌须》   表里如一,不做作,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   外面像黄金玉石一样美丽,里面却像破棉絮一样难看无用。   负远略者,遏浮言。   ——明·薛应旂《薛方山纪述》   怀有远大理想的人,注意不要说一些无法实现的空话。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规世》   高兴时说的话大多数不能兑现,愤怒时说的话大多数有失身份。   圣人恶似是而非之人,国家忌似是而非之论。   ——清·魏源《默觚·治篇》   品德高尚的人厌恶那种看不透的人,国家忌讳那种听不明的言论。   宜民者无迂途,实效者无虚议。   ——清·魏源《筹鹾篇》   适合人民心意的人不会走弯路,讲求实效的人没有空话。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   若把假的当成真的,真的也成了假的了;把无当作有,有也成了无了。   盗虚声者多,有实学者少。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贪图虚名的人多,讲求真才实学的人少。   人有晚节不忠者,非是两截,盖本色才露耳。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人之所以不能保持晚节,并不是人生的两个阶段,而是他的真实面目刚刚暴露出来而已。   世间好看事尽有,好听话极多,惟求一真字难得。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人世间好看的事应有尽有,好听的话极多,只有一个“真”字难以求得。   作伪心劳,不如一实。   ——清·郭嵩焘《日记》   弄虚作假不是累心,不如实事求是。   清谈误人国,闭门不敢效。   ——清·吴嘉纪《刘殷授士子经史图》   空谈会耽误国家大事,不愿效法这种人。   自言羊可种,不信茧成丝。   ——清·陈衍《元诗纪事》   如果说羊可以种在地里长出来,那么,就有人不相信茧可以抽出丝来。喻指言过其实,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