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轶闻趣事   老北京的地名与典故   曲小月 主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老北京的地名与典故/曲小月主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6   ISBN 978-7-5402-1974-1/06   版权提供:北京九州文心科技有限公司   Ⅰ.①老... Ⅱ.①曲... Ⅲ.①老北京-名胜-基本知识 Ⅳ.①S21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8)第038505号   书 名:老北京轶闻趣事   老北京的地名与典故   作 者:曲小月   责任编辑:里 功   出版发行:北京燕山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53号   邮 编:100054   发行热线:010-65934250 010-85365893   经 销:新华书店   印 刷:尚艺印装有限公司印刷   开 本:880×1230毫米 1/32   字 数:60千字   印 张:5   版 次:2008年6月第1版   印 次:2008年6月第1次印刷   定 价:25.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印装错误可随时退换   目 录   王府井的地名溯源   什刹海的历史浪花   公主坟的由来   莲花池的典故   甘石桥的由来   北新桥的来历   北新桥的海眼   酒仙桥的美丽传说   回龙观的由来   香山的悠久历史   朝阳门外"神路街"的来历   "西山晴雪"的动人故事   万寿西宫的典故   郑王坟的来历   延庆松山的过去   吉兆胡同的离奇来历   上方寺和下方寺的典故   瓮山的追溯   苏州街和泉宗庙的历史追踪   十三陵水库的六座大山之起源   京郊杨家将地名之考证   黑龙潭的传说   模式口的来历   蜈蚣井的由来   东米仓和西米仓的来历   五桂头的考证   神笔峰的史事   金刚寺的历史演绎   狼窝的传说   桃山的美丽故事   石羊山的来历   杏花山的故事   卧龙山的史海钩沉   相思岭的来历   香炉峰上看古今   蛤蟆蹲山的由来   燕儿岭的过去   半山亭的来历   练武坡的史海遗迹   挂甲塔与马刨泉的史事 王府井的地名溯源   传说王府井大街原来是王爷的住宅。王府中有一口水井,井水甘甜可口,井口用一块石头覆盖,石头中间凿出一圆孔,供打水用。井沿很高,井上还有一个精巧玲珑的亭子。井南就是王府大院。   北京早年水井虽然多,但大多是苦水,甜水寥寥无几。若是遇到天旱,就是苦水也用不上。   有一年,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井几乎都底儿朝天了,四个海子也干得快看见底了。   富人家急忙用车子去几十里外的玉泉山拉水,穷人家没钱又没车,只能靠从井底淘点泥浆水活命。   令人不解的是,北京地区赤地千里,却有一处的水井却水源旺盛,而且甘甜可口。这就是王府中的一口井。   王府井的水甘甜旺盛,王爷很高兴,他认为这是因为祖宗福气大,造化大,房子和水井都在龙脉上的缘故。   可是这个王爷特别吝啬,心胸十分狭窄,一点同情心也没有。他不仅不把水分给大家度灾活命,还命令看门老头把水井看守起来,不许人们取水。   但是看门老人宅心仁厚,对王爷的做法十分看不惯,他不忍心看着乡亲们渴得口干舌燥,便背着王爷偷偷地给人们用水。   他每天早晚趁王府的人休息时,给胡同外取水的人发信号,大家便很快地打一点水走。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天,王爷发现了这件事,便怒气冲天地质问看门老头为什么要这么做,老人笑眯眯地说:"不错,王爷,我是让人打了点水。可我这是为王爷着想。您想,咱们府里将来肯定要雇用外面那些人运粮挑米,要是附近的人都渴死了,将来我们的活谁来干呢?要是王爷不同意,今后我绝不让任何人再取走一滴水。"   王爷听了,觉得言之有理,便不在追究了,竟然同意让百姓用水了。   附近的人吃到了甜水,安全地度过了遭旱灾的那段日子,大家十分感激这位好心的老人。   从那以后,慕名而来王府井打甜水的人越来越多,王府井的名声也越传越远。后来人们提起这一带,都以王府井为名称,如王府井北、王府井南、王府井东、王府井西等。解放后,东安市场迁到这里,这里成了北京最繁华、最有名的商业区,王府井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了。    什刹海的历史浪花   什刹海在北京鼓楼的西南方,是天然湖泊,其水面宽阔,四周有高大的柳树、槐树、杨树,风景极其优美。   什刹海的刹字,在北京人嘴里念快了,就跟"季"、"价"、"窖"差不多了,因为这个,就有了沈万三挖十窖银子的传说,什刹海也有了"十窖海"的别名。   相传沈万三是元朝末年的苏州人,因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人们叫他沈万三,其实,他叫沈富,是江南第一富豪,明朝初年他替朱元璋修了三座城门,后被朱元璋嫉妒而杀害了。这当然是南方的传说。   下面讲讲北京流传着的关于沈万三的故事。   提起沈万三来,老北京人都知道,他是"活财神"。活财神应该是很有钱的了,可是他却身无分文,衣衫褴褛,那么,为什么叫他活财神呢?原来,他知道地下哪里埋着金子,哪里埋着银子。只是,他平常说不出来哪里有金子,哪里有银子,只有当人们把他狠狠打一顿,他受不了的时候,胡乱一指,指到哪里,哪里肯定有金子或银子,并且,打得越厉害,从他指的地方挖出的金银就越多。   可是平民百姓和他的亲人都不会打他,因而都很穷。   这一年,皇帝要修建北京城了,但他又不情愿花国库的钱,就跟大臣们商量怎样才能省钱的法子,大臣们都说这片苦海幽州,恐怕弄不出很多钱来,但皇帝不管,仍然叫大臣们献策。   后来,有人把沈万三的事,告诉了皇帝,皇帝高兴了,吩咐马上把沈万三给抓来。   官兵来到沈万三家,一个穷酸老头从屋里出来说自己就是沈万三,官兵们看见他的落魄寒碜样儿,心里直犯嘀咕,但还是带他去见皇帝去了。   沈万三被带上金殿,皇帝一瞧,就纳闷了,心里想:就是这么个穷老头子呀?他会是活财神?靠得住吗!于是问他吧:"你叫沈万三吗?"   "我叫沈万三。"   "你知道哪里有金和银吗?"沈万三说:"我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   皇帝急啦:"你不知道哪里有金银,你为什么叫活财神?"   沈万三说:"那是别人硬乱叫的,我根本不是活财神。"   皇帝雷霆大作,一拍桌子,说:"你不说实话,把他拉下去,给我狠狠地打!"   武士把沈万三拉到殿下,狠狠地打起来。沈万三嘴里嚷着:"我真不知道呀!别打啦!""不知道就打。"直打得沈万三血肉模糊,这时候,沈万三实在忍受不了疼痛了,喊了一句:"别打啦,我知道哪儿有银子。"   武士住了手,皇帝说:"带他挖去,挖不出银子来,再打!"   沈万三带着官兵,走到一块空地上,往下一指,说:"你们就在这里挖吧。"   官兵们就在他指的地方挖起来。不久果然挖出来十窖银子来,一窖是48万两,共计480万两。修城的银子挖出去,这里就成了大坑啦,大坑后来有了水,就叫了"十窖海"。也就是现在的什刹海。   北京城修起来以后,皇帝贪欲更大了,他想得到更多的金子和银子,就又派人把活财神沈万三抓来啦。   这回,皇帝打他打得比上次更狠了,沈万三被打得几次昏死过去,他一看命都快保不住了,就带着一帮官兵,出了安定门,往西北走到一片大空地,指着这快地说说:"这里有九缸金子,十八窖银子,可是得有马兰花才能开得了窖子"。   官儿下令:"赶快找马兰花!"可这片空地寸草不生,那里有马兰花呀!官儿怎么也找不到,大声地喝斥沈万三说:"你这个混蛋,明明知道这里是一毛不发之地,却说要找马兰花,这不是存心和我们作对吗?走咱们见皇上去。"   官兵把沈万三又带到了皇帝那里,皇帝知道了这回事,恼羞成怒,大吼道:"把他给我往死里打!看他说不说!"武士们紧一阵慢一阵地打那沈万三,他们盼着沈万三说出九缸十八窖的另外的钥匙来,好让他们的皇帝高兴。   没想到沈万三年事已高,早已经不住这样的毒打,武士的板还没打几下,他就两眼一翻,两腿一伸,一命呜呼了。沈万三死了,皇帝贪婪的梦想落空了。    公主坟的由来   清代,离玉渊潭西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公主坟。据民间流传这位公主只是乾隆的干女儿。   清乾隆时期,刘墉曾参了当朝皇帝乾隆一个挖坟据墓之罪(拆明陵为乾隆修陵寝),乾隆无法抵赖,就给自己定了个发配江南的刑罚。不过他的"发配",只是换上便衣小帽出外步行而已。   乾隆在刘墉、和珅的陪伴下,第一次步行来到民间,对什么都感到新鲜,不知不觉日头落山了,乾隆感到又累又饿。   他们走进一个农户,家中只有老头儿和他的女儿,老头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穿的虽然破旧,但干净利索,显得十分可爱。   老头儿看他们也不是坏人,就端上几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和一大海碗白薯给他们吃。这一餐虽然不是山珍海味,可他们觉得比任何东西都好吃。   第二天临走时,小姑娘比昨天晚上显得更清秀了。乾隆很喜欢这个小姑娘,于是,就收她做了干女儿。乾隆送给老头儿一锭银子,说是给干女儿买几件衣服。又送给姑娘一块手帕,告诉她要是有急事就去京城的"皇家大院"找他。   几年后,由于闹灾荒,父女俩来到京城找姑娘的干老子讨一条活路。父女俩找遍北京城里的黄家大院,也没找到干老子的家。他们手里除了那块手帕,其他的一无所知。   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白天沿街要饭,晚上在破庙里过夜。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姑娘尚能坚持,可老人年岁大了,不久就得了重病。   苦苦寻找却毫无结果,再加上病重的父亲,姑娘感到了人生的绝望。她来到了护城河边,想一死了之。但他又舍不得重病的父亲,只好在河边放声痛哭。   说来也巧,这天刘墉正好出来遛弯儿,他听见这哭声悲切,便循声而来。姑娘见有人来,连忙止住哭声。她擦干眼泪,却发现来到面前的这个人正是随干爹一起到她家的其中一个。她连忙上前双膝一跪。   这一跪倒把刘墉弄糊涂了。他仔细一看,原来是皇上的干闺女!问明原因之后,他就把老人和姑娘接到了府中。   到了府上,爷俩才明白一切。爷俩先惊,后怕,心想:平民百姓,怎敢和皇上攀亲呢?他们先是吃惊,后来越想越觉得可怕。   次日清晨,父女俩随刘墉进宫去见乾隆。乾隆原想赖亲。可父女俩手中有自己的黄手帕,又有刘墉作证,没辙,只好把二人宣进宫来,安排了住处。   进了宫,他们的吃喝是不愁了,但宫内毕竟不同于民间,周围的人又总是说三道四,老人家本来就有病,又受到惊吓,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便嘱咐女儿把自己葬回家乡。没过多久,老人家就死了。   之后,姑娘一个人孤孤怜伶地呆在宫里,天天以泪洗面,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宫里的太监、丫环们也看不起她,还时不时地奚落她一通。时间长了,姑娘就得了重病。没几天,便离开了人世。   临死前,姑娘让宫女告诉皇上,把他们父女俩的尸骨葬回家乡去。乾隆原不想费事,这时,正好刘墉进宫,他抢上一步,拱手道:"启禀万岁,臣有一事不明。"   乾隆一听,肯定不是啥好事,便向刘墉摆手,不让他说,刘墉装作没看见,接着说:"这位公主虽说不是万岁亲生,可却是您自己认的干女儿啊!并且留有信物,就这么草草葬了,恐怕有失皇上脸面!"   乾隆无奈,只好传旨,按公主的葬礼,把姑娘葬在了翠微路这地方。后来,人们便管这座坟叫公主坟了。    莲花池的典故   莲花池离延庆县城东南四里多路。池中水草茂盛,四周景色怡人,是人们观光的好地方。   相传,这里原来住着很多勤劳的庄稼人。他们用妫河水浇地,一年能打很多粮食。村边有个很大的水池,池水甘甜可口,人们平时吃水就打的是这里的水。   有一年,天降大雨。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闹起了前所未有的涝灾。这儿的人们没办法,只好往高处搬家。可遍地都是水,山坡上只长水杂草。人们跪在山顶上,呼天叫地,祈求老天爷开恩。   后来大水退了,人们回到村里。可这儿的一切都变了样。以前的黄土地被沙石吞没了。人们以前吃水的水池,也被一只不知从哪儿来的海马给占了。   谁也没见过这海马到底有多大,只要它一张嘴,吐出的水就像喷泉一样。最可怕的是,只要人接近水池,就会成为海马的美餐。人们又陷入了无限的痛苦之中,许多人都投亲奔友,搬到别处居住,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一天,村里来了个铁匠,他一来就在水池边上搭了个窝棚,支起了火炉,开始打造农具。   有一天,铁匠正在打铁,忽见一个母亲在追一个小孩。小孩跑过铁匠炉,向水池跑去。突然,池水猛得喷向天空,水中探出一只大爪,把小孩的母亲抓入了水中。   铁匠听见呼救声,回头一看,小孩的娘没有了,小孩正要往水里跳,铁匠赶忙跑过来,抱住了小孩。   天黑了,小孩见不到娘,不肯回家,好心的铁匠就收留了他。铁匠眼见人们深受海马之害,就决心要杀死海马,为乡亲们除害。   此后,他就到被海马吃掉的人家中去收废铁。他要用这些铁炼成一口宝剑,去降服海马。铁收够了,铁匠就在池边炼开了。经过七七四十九天,铁匠终于炼成一把七尺长,巴掌宽的宝剑。此时已是冬季。   铁匠决心要与海马一搏,它自己砸开了冰洞,找了根绳子系在腰中,拿着宝剑就下了水池。小孩在岸上看着,乡亲们听说铁匠要和海马开仗,都抢着来看,一会的功夫,这里就被围得永泄不通。   铁匠刚下水池,水就晃动了起来。紧接着,池水就像倒海翻江一样向上翻腾,不时还传出野兽的怪叫声。慢慢的,池水被鲜血染红了。不知是海马的血,还是铁匠的血。   人们跪在池边,默默地祷告着,都盼着铁匠能杀死海马,为民除害。铁匠和海马一直打了三天三夜,人们也在池边等了三天三夜。   到第四天早起,水面不动了。人们从池中收起绳子,绳头齐刷刷的,像是被剑砍断的,铁匠并没上来。人们明白了,铁匠已被海马吃掉了。   人们跪在水池边,默默地纪念这个不知姓名的铁匠。那个小孩更是伤心欲绝。这时水面上忽然飘起几片衣片,那是被撕碎的铁匠的衣裳。看到破布片,人们更难过了。有人想把它捞上来,可怎么也捞不到。那几片破衣片总是一动不动地漂在水面上。   后来,池中的水清了,那衣片上的血迹一直没有退去。有一天,起早挑水的人看到那些衣片变成了一朵洁白的莲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那个英勇的铁匠,就把这水池叫莲花池。    甘石桥的由来   甘石桥位于宣武区西南部,北起广安门外大街,南至莲花河东岸。甘石桥的名字是根据清朝行刑杀犯人而来的。   在清朝,犯了死罪的犯人都要到菜市口问斩,而到菜市口需从这座桥上走过去。   一般说来,临刑前被处死者的家属都要在桥头上给犯人送"到头儿"饭菜或是挂红。犯人吃过亲属送来的饭菜,过了桥就要被拉着绕道上菜市口刑场行刑了,而其他(包括亲属)一切人等都不准过此桥。   所以,当地人便把此桥叫"赶尸桥"。后来大清朝跨台了,犯了死刑的人也不必再走此桥了。但"赶尸桥"的名字却遗留了下来,人们为了使这个名字好听一点,就改为甘石桥了。   还有一说是,莲花池的水流经广安门外大街的一座石桥,桥面用三块大石铺成。因从未被大雨淹没过,所以起名为干石桥。民国后,谐音改为甘石桥。    北新桥的来历   北新桥,虽叫桥,但这个地方并没有桥,更没有桥翅。那么,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在很久以前,北京还是一片苦海,海里住着一个龙王,人们只能躲到山上去过非常苦难的日子。后来,哪吒来了,赶走了龙王一家,人们才下山盖房子,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有一天,躲在西山海眼的龙王听说刘伯温和姚广孝要在北京盖八臂哪吒城,心想盖了这个城,它就永无翻身之日了。于是,它带着龙婆、龙子、龙女来到北京城里,由龙子喝干了城里所有的甜水,龙女喝干了城里所有的苦水,龙王想没有水,刘伯温他们都会渴死,就盖不成八臂哪吒城了。   龙王让喝完水的龙子、龙女变成两个水篓,它推着车子,龙婆推着小绊就出城了。它们只要把两个水篓放进西山海眼就算完事了。刘伯温听说此事后,急忙派了一个叫高亮工匠追赶,高亮追上时,龙王的水篓已快到西山海眼了,高亮挺枪便刺,一枪就扎破了一个水篓,水哗地流出来了。另一个水篓却滚进海眼里去了。   据说,高亮扎破的是龙女变的水篓。此后,龙婆就带着受伤的龙女逃到了山北的黑龙潭,并在那里安了家业。   高亮伤龙女的事可惹恼了龙公,他带着波浪滔天的大水,追赶高亮。把高亮活活给淹死了。但水也还了原。   龙王咽不下这口气,但是有刘伯温在,他又无可奈何。龙公心想:等你刘伯温修完城走了之后,再看我老龙的吧。   于是它带着龙子和龙子那一肚子甜水,顺着玉泉山泉眼,钻到地底下去了。玉泉山的泉水之所以又多又甜原因就在于此。龙公公子在泉眼里度过了一段时间,北京的八避哪吒城终于修完了。   刘伯温正准备回去向皇帝交差,但是他又担心走后那孽龙会来捣乱,于是,他去请已去做了和尚的姚广孝来坐镇。刘伯温在一座寺庙里向姚广孝表明来意,还对他说"八臂哪吒城图"是他们两个人画的,他也会对皇上说此城是他们两个人修的。   姚广孝听后很高兴,于是就答应回去坐镇。那龙王听说刘伯温走了,就带着龙子,顺着地下的水道,往北京这边走来。   父子俩来到北京城底下,便迫不及待地想钻出海眼,可是那些海眼被"镇物"所压,它们头上撞起了个大包,亦不能钻出。   这一天,走到北京城的东北方,它们又看见了一处海眼,龙公带着龙子又一撞,这回还真没白撞,竟钻出了地面。这地方,就是后来的北新桥。   龙公和龙子撞出海眼后,龙公变成了一个老公公,龙子变成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父子俩带着水就上来了。它们在这里呼风唤雨,大发淫威,一眨眼的功夫,北新桥的四周便成了一片汪洋。附近的老百姓遭受其害,哭天喊地,慌忙逃命。只有那两条孽龙一幅很得意的样子行走在水面之上。   姚广孝很快就听说了此事,他心想:果然不出刘伯温所料,那两条孽龙还真来了。   于是,他换好衣服,手握宝剑,直奔北新桥而来。   到了北新桥,只见他用剑一指,三划两划,就把水止住了,紧接着又是一划,水就止住不涨了。   见此情景,龙王大为吃惊,心想:刘伯温离开了北京,怎么又冒出一个厉害人物来?此人如此历害,龙王自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就对龙子使了个眼色,父子各自亮出一把青龙剑,不由分说,恶狠狠地朝着姚广孝扎来。   姚广孝急架剑相迎,只见一片冷森森的剑光,三个人霎时就杀成一片。单凭一个龙王,姚广孝是能够制服的;单凭一个龙子,他更是手到擒来。可是它们父子俩联手,姚广孝就吃不住了。   姚广孝一剑比一剑慢,眼看就要败了,正在这个紧要关头,只见眼前云光一闪,龙公哎哟一声,就躺在水皮上了,大腿上鲜血直流。   这事来的很快,不但姚广孝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龙子也愣住了。   姚广孝正往对面寻找人影的时候,就听有人大喊了一声:"姚军师,快拿小龙,我乃大宋朝岳飞是也。"   姚广孝一听,心中十分高兴,一剑即将龙子刺倒。   龙公、龙子被捉住了,北新桥一南、一北、一东、一西的水,也就随着落下去了,并且永远也不会再涨起来了。   龙公、龙子两条孽龙被捉之后,姚广孝倒为难了,把这大小两条孽龙放在哪里呢?他想来想去,最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把龙公锁在北新桥的海眼里,海眼上修一个深深的井筒子,拴上长长的大锁链,井上再修一座三间大殿的庙宇。   他想帮他拿住龙公的是岳元帅,于是就在此庙供上了岳飞的神像。   龙公被锁进海眼之前慌忙问道:"姚军师,你把我锁进海眼,那我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呀?"姚广孝告诉他,等这座桥旧了,修起桥翅儿来,你就可以出来了。   自此,这里就叫了北新桥,北新桥从来也没有过什么桥翅儿。   姚广孝又把龙子锁在崇文门镶桥下的海眼里,龙子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姚广孝告诉他只要你听见开城门的时候打典,就可以出来了。   自此,崇文门开城、关城不再打典,而是改为打钟。龙子自然也永无出头之日了。    北新桥的海眼   传说北京城是刘伯温和姚广孝俩人所建,在建城时,他们发现北京城有几口海眼直通到大海。其中最大的两个一个在京西玉泉山镇在一个大庙地下,一个在北海,被白塔镇着。   除了这镇住的外,还有一口在北新桥没镇住,这镇海兽就老出来闹腾。   刘伯温就跟它商量,我们要建北京城,你先进去等什么时候这桥变了旧桥你再出来。   镇海兽听信了刘伯温的话,便跳进了海眼。   此后,刘伯温就告诉周围的百姓,这里只能叫北新桥,永远都不能叫旧桥了。   后来,这北新桥的海眼被动过两会,一回是日本鬼子进北京,顺大铁链子往上拉,拉了一两公里,就看底下呼呼的往上翻黄汤,还隐隐的有海风的声音,伴着腥味。这些人慌了,赶紧把链子又顺了回去。第二次是红卫兵破四旧。也把大铁链子往上拉,结果跟这些人一样,也全吓傻了,赶紧恢复了原貌。    酒仙桥的美丽传说   酒仙桥位于北京市东北,过去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关于"酒仙桥"这个地名的来历,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呢!   许多年前,这个小村庄里有一条河,为了交通便利,人们在河上架了一座桥。可桥建成了却没人第一个通过,因为人们担心自己福气小,为桥带来不利。   大伙都站在岸边观望,一直到太阳落山,远远地走来一个推独轮车的老头儿。老头儿胡子已花白,他精神矍铄,推着的小车两边各装两篓酒。他推着车一个劲儿地往前走,到了桥边毫不迟疑地把小车推上了桥。   小伙儿见了都笑着说:"这个老头儿真了不起,那些酒足有四百斤呀,他可是个有福之人!"   正在说话间,老头的小车已到了桥顶,话还没落音,只见小车向右一歪,两篓酒就咚咚两声,越过桥翅儿,掉在河里啦。   大伙儿急了,忙说:"糟糕!赶快捞!"可那个这花白胡子老头儿,连瞧也没瞧,飞快地推着小车,过桥就无影无踪了。   大伙儿都议论:两篓酒掉在河里,连瞧都不瞧一眼,真奇怪!   有细心的人说:"这老头儿真也不起,两篓酒在车的一边也能推得走,要换是别人早就翻车了,他不会是位神仙吧!"   正在这时,河水里泛出一阵酒的清香,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酒啊!"忽然有人提议:"咱们这座桥就叫'酒仙桥'好不好?""好!""好!"众人都同意。   从此以后,酒仙桥河里的水总是有一股酒香,有爱喝酒的人,还以河里流的是酒呢!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几十里外的人都知道了。   有一天,来了一个黑胡子老头儿,担着一篓酒和家具,在河边上,搭一间小棚子,就卖起酒来,他还挂上了"真正净流老烧酒"的招牌。   黑胡子老头儿的生意特别好,可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犯起疑惑来:他天一亮就卖酒,天黑了才收摊,这一篓酒,怎么能卖这么长时间?这么些日子啦,怎么没看他贩酒去啊?众乡亲开始暗中监视他。   第三天,一个小伙子,一边在河边遛弯儿,一边观察着黑胡子老头的一举一动,但没有任何发现,可第二天,黑胡老头儿推说生病了老早就收摊了。   小伙子更疑心了,到了晚上他老早在河边的地里,暗暗地观察。   三更时,老头出来了,看看四下无人,说:"好月亮啊,广寒宫里的兔子,喝了我的老烧酒,也得说个好字!"高粱地里的小伙子,知道这是黑胡子老头子使声儿,试探试探四外有人没有?他就仍旧一声不响地趴在高粱地里。   一会儿功夫,黑胡子老头儿进棚子提着酒篓、舀子,走到河边,四外张望了一下,就舀了多半篓河水回去。   小伙儿把一切都告诉乡亲们,准备明天一起跟黑胡子老头儿算账。   第二天一大早,小伙子和乡亲们便直奔黑胡子老头的酒棚子。进去一看,竟然有三个老头儿:黑胡子老头儿,推车过桥的花白胡子老头和一个白胡子老头。   大家一看惊呆了,忙说:"你不是那个酒仙吗,你怎么在这儿呢?"   白胡子老头儿听了笑而不答。只见那个雪白胡子的老头儿,边摸着二尺长的胡子边笑着说:"这个花白胡子往水里兑酒的,是我的儿子。"又一指那黑胡子老头儿说:"这个往酒里兑水的,是我的孙子。哪有什么神仙!"说着雪白胡子老头儿带着儿子、孙子担着酒篓、家具走了。   从此以后,酒仙桥的河水,再没有酒味啦,而酒仙桥一带卖酒的,谁也不敢往酒里兑水,据说是怕当雪白胡子老头儿的儿子、孙子。    回龙观的由来   回龙观位于北京到京北昌平的路上,现在这里已经由隶属昌平县的一个普通乡镇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住宅区。   回龙观的地名与皇上去十三陵祭祖有关,明代"土木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不幸被俘。迫于形势需要,兵部侍郎于谦拥立朱祁镇之弟、絣王朱祁钰为皇帝,即景帝。接着又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将称帝的弟弟贬为絣王。并限定朱祁钰活不可祭祖、死不能入葬昌平天寿山明帝陵(十三陵)。   朱祁钰被贬后,孤独悲凉,思念父母,却连上坟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回龙观这个地方,遥望天寿山,默默以心相祭,然后再含痛回府。后来,朱祁钰经常落脚的那座小庙就被称为回龙观,现在的回龙观就是指小庙的所在地。   关于回龙观,还有另外一个传说。   相传,有九条小龙惹恼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南极仙翁前去处置。南极仙翁来到九顶山要惩罚九个兄弟。   九龙不服,双方在水渊里打了起来,南极仙翁势单力薄,九龙又凭借水上的功夫大显身手,南极仙翁不久便败下阵来。   可他这样回去无法向玉帝交差,于是他急中生智,用南极神功搬走了东面的一个山头,水渊里的水立即向东海流去,水流干了,九龙离开水自然不是南极仙翁的对手,只能束手就擒。   南极仙翁打开宝葫芦,将九条龙收入其中,压在一块大青石板底下,上面又建了一座宫殿,以防止九龙逃走。这座宫殿就叫"回龙观",其意是希望九龙回心转意。之后,回龙观又成了骊山老母的行宫,为监督九龙,骊山老母每年都会定期来此住些时日。    香山的悠久历史   相传,在七八百年前,皇帝下令把全国最有名的木匠都抓来,要在西山一带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   在芦沟河边上(今永定河),住着一位三十多岁的马木匠,传说他的祖辈师傅是鲁班爷的徒弟。马木匠手艺超群,方圆几十里提起他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有一天,皇帝派人到芦沟河一带抓人,刚到那里,就听说马木匠的手艺高强,于是第一个去抓马木匠,可马木匠不愿意去,因为他放心不下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但老百姓怎么犟得过官府呢?马木匠还是被抓走了。   马木匠被抓到西山以后,终日寝食难安,他一直惦念着年迈的母亲。每天干完活以后,他都要爬到山上,向着家乡的方向遥望,想回家看一看老母亲!   有一天,马木匠正干着活儿,忽然看见地上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捡起来一看,是一小块碎银子。他猜想可能是判官们丢的,他见四周一个人也没有,便把银子揣进了怀里。   晚上下工后,他跑到小镇上买了一柱香,然后就向山顶爬去。可山顶上除了两块大岩石,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他捧着香四处找,也找不到一个能插香的地方。可能是跑累了,他想躺倒休息一会儿。   忽然,一只闪闪发光的金香炉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飞来,它越飞越近,一直飞到了他的脚下,他高兴极了,插上香就拜,使劲磕头,结果头磕在岩上上,他猛地醒了。原来是一个梦。   他揉了揉迷迷糊糊的眼睛,一抬头猛然愣住了,他发现岩石上真有一个金光耀眼的东西,啊,是一只金香炉。   他定了定神,确实是一只金香炉,接着他插上那炷香,双膝朝家乡的方向一跪,正想祈祷什么,便听见有人喊救命。   他顺着声音看去,见一只恶狼正在追赶一位衣衫褴褛的工匠师傅。他马上站起来,抱着金香炉跑了过去。等他跑近一看,原来被狼追赶的人,正是自己的同乡李石匠。   他丢下金香炉,上前一把抓住恶狼的尾巴,死死拖住。由于他干了一天的活儿,早就没多大劲儿了,被恶狼拖出十几步远,摔倒在地,还没等他爬起来,恶狼已经扑了过来......   李石匠得救了,马木匠却被恶狼咬得浑身是伤,昏了过去。李石匠边喊边把他抱到一块山石上,这时候马木匠已经奄奄一息。"金香炉,金香炉......"李石匠连忙将金香炉举到他面前。"别忘了给我娘烧一炷......"话还没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李石匠哭喊着,扑倒在他身上。正在山下吃饭的工匠们听到哭喊声,丢下碗筷跑上山来,大伙儿含着眼泪把马木匠埋在了山顶上。   为了纪念马木匠,工友们买来几十炷香插在金香炉里,点着后把它埋在了马木匠的坟上,并把山顶上那两块大岩石凿成了香炉形,压在了埋着马木匠的地方。从此,这岩石下面常常冒出一缕缕轻烟,从远处看,好似香烟缭绕,袅袅升空。   后来,人们就把埋着金香炉的这座山,叫成了"香炉山",把山的最高峰叫成了"香炉峰"。时间一久,人们便把"香炉山"叫成"香山"了。    朝阳门外"神路街"的来历   据说当年清军正黄旗中有一位身材魁梧、勇猛的都统领,他使得一手好剑,在与明朝军队打仗时,曾斩杀了数十名明朝大将。   由于战功显赫,顺治帝封他为一等伯,并赐黄马褂一件。但是这个一等伯居功自傲,目无法纪,到处搜刮民财,甚至还奸淫良家女子。   一等伯的丑行,引起了武林豪杰的极大愤怒。江湖上不断有武林高手们潜入一等伯府,欲为民除害。但是一等伯武艺实在高强,前去行刺的英雄好汉和武林精英,都命丧在他的宝剑之下。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个黑衣人潜进了一等伯府。黑衣人走到窗根底下用舌尖舔破窗纸发现大床上绑缚着两个年轻女子,一等伯正淫笑着想要侵犯她们。   黑衣人怒发冲冠,双眼精光暴射,只见他"嗖"地一声,破窗而入,手中宝剑如影随形直取一等伯的咽喉。一等伯情急之下,一个铁板桥躲过了这致命一剑,顺手抓起宝剑与黑衣人厮杀起来。   黑衣人连刺七八剑,直取要害,一等伯使出浑身解数,避开黑衣人的宝剑,翻过门窗,滚到院中。黑衣人舞动宝剑,一等伯举剑相迎,两剑交锋,一时惊醒了满营清兵,几个清兵想助一等伯一臂之力,却始终插不上手。两人交战一直持续到黎明。   突然间,黑衣人将剑在一等伯面门上一晃,只听"嚓"地一声削在了一等伯屁股上,一等伯痛得要命,瞪着血红的眼睛,反手劈开黑衣人的宝剑,挥剑直取黑衣人的心窝,黑衣人一错步,肩头中剑。   这时黑衣人一剑横扫,将一等伯截为两段。满院清兵呆滞了半天才缓过神来。黑衣人早已腾身而起,脚尖一点墙头,飞身而去。清军官兵如梦初醒,紧跟着追了出来。   官兵追着黑衣人进了一个死胡同。这个死胡同左、中、右三面都是光溜溜的墙皮,人要想爬上去实在困难。清军官兵堵住胡同口,想要将黑衣人万箭射死。然而,当清军官兵拥进胡同后,却只发现了插满羽箭的墙壁,黑衣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时,官兵们在胡同的墙壁上看见了用鲜血写成的"行恶者,自绝于人"几个大字。清军官兵瞠目结舌,吓得两腿发软。之后,大街小巷都传遍了黑衣人惩办恶人的故事,顺治皇帝派人查明了事实真相后,下令将黑衣人消失的那条街命名为"神路街"。    "西山晴雪"的动人故事   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经常爱出游私访,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他的御笔题词,民间曾流传下一句话说:"乾隆爷的字儿,不值一个子儿(一个铜钱)。"这说明了他题字的多和滥。   北京西郊的香山静宜园是冬天观雪,春日赏花的胜地,也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当年乾隆帝就经常来这里观景,还把"西山积雪"改成了"西山晴雪"。关于乾隆帝此举,还真有说头呢。   有一年二月初八的早晨,乾隆皇帝上完早朝,刚出殿门,就看见了庭院里满天飞舞的雪花儿。他心情很舒畅,不由得想起了著名的"西山积雪",于是忙叫人更衣备辇,在大臣们的陪同下,直奔香山。   雪后的香山,一片银装素裹,景色格外迷人,乾隆登上半山腰的一块大岩石,欣赏着大清江山如此之美景,心情更加地舒畅。这时,大臣刘墉说,这里的景色美倒是美,就是名字有点俗,因为雪都是积在一起的呀。   乾隆听了点点头,并让他给重起个名。聪明的"刘罗锅"在皇帝面前自不敢多言,而是让皇上赐名。乾隆想了半天,说叫"香山春雪",但又觉得不好,又想不出别的,就只好回宫了。   回宫之后,乾隆心里觉得很不舒服。他想,自己作为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连个名字都起不好,真是丢人。第二天,他又让刘墉陪同去了香山。   到了香山,他们来到半山亭北面的一块岩石上。乾隆遥望远方,天空万里无云,环视四周,漫山遍野则是皑皑白雪,他不禁脱口说道,不如就叫"西山瑞雪"吧!   刘墉一听,心想,还不如叫"西山积雪"呢。但又不好驳了皇上的面子,只是点了点头。   乾隆叨唠了几遍,好像也觉得不太恰当,但一时又想不起好词儿,就只好先叫"西山瑞雪"了。   阳春三月,正值踏青赏花的好时节。向来喜游的乾隆皇帝又在大臣纪晓岚和刘庸的陪同下,一起来到了香山。当他们经过万寿山时,远远地望见香山的四周一片洁白,酷似春雪覆盖,顿时游兴倍增。不一会儿,他们登上了半山亭。在这里举目四望,只见漫山花开,芳香宜人,轻风吹来,花瓣纷纷扬扬,如雪飘动。   纪晓岚说,这漫山的鲜花,其实大部分都是杏花。而香山的得名就缘自这杏花之香,明朝曾有人用"西山霁雪"来赞美杏花纷飞的宜人景象。   听纪晓岚这么一说,乾隆忽然想起年初时来香山赏雪时把"西山积雪"改为"西山瑞雪"的事儿。乾隆征求纪晓岚的意见,认为都不雅。经过反复斟酌,最后乾隆决定用"西山晴雪",这四个字。   他说:"冬日漫山雪飘,初晴最宜观景;春日花飘如雪,满目清新。"刘墉听后,连连称好,以为妙哉。乾隆听到称赞,更是喜悦。   刘墉说道:"陛下,您起了如此美妙的名字,何不亲笔御题呀?"   "对!快快备下文房四宝,让万岁乘兴而题。"这可是乾隆的拿手好戏,跟他出行,文房四宝那是随叫随到。   于是,乾隆挥毫泼墨,一气呵成"西山晴雪"四个大字。其后,在刘墉的建议下,为了使其"万古流芳",便又挥笔在岩石上写下了这四个大字。乾隆趁着兴奋劲儿,还提笔作诗一首:"银屏重叠堪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月,千林琼屑映朝晴。"   此后,当乾隆再来香山时,总觉得题过字的那块岩石不大顺眼。于是又叫人运来一块大石碑,重新题了"西山晴雪"四个大字,并立于半山腰处。    万寿西宫的典故   万寿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道教式建筑。万寿宫分东西两院,东院在盆儿胡同东侧,叫万寿东宫。宫院内设有文昌殿,殿中供奉着文昌神像,也就是文曲星,它在古代神话里是主宰功名利禄的神像。   以前上京赶考的举子们常到万寿宫进香,求拜文曲星君,以求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所以,这里的香火极其旺盛。然而到了清乾隆时期,万寿宫仅剩一片遗址,但人们仍将原址呼为万寿东宫。   距东宫以西400余步之遥便是万寿西宫,宫院内有两座神殿,分别是关帝殿和吕祖殿,在现万寿公园内的土山上。   万寿西宫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变迁,至清末,成了蒙古贵族"奚公子"的家庙。"奚公子"就是名冠京城的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的父亲。   到了民国,奚氏家道中落,将家庙万寿西宫租给了以赶大车运黄土为生的赵德山与赵世海父子。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万寿西宫的故事。   相传在同治年间,一天,同治皇帝微服到南苑猎场出游,回宫时途经南城半步桥一带,正值炎炎夏日,主仆们倍感口渴,他们发现前方有父女俩在那里打水浇菜园子,便一起过去寻水解渴,菜园女慷慨热情地把桶里水舀与他们喝。   这时,同治的目光集中在菜园女的身上,同治边喝着水边打量着姑娘,这姑娘约十六七岁的年纪,一身旗人装束,亭亭玉立、面目俊秀,他被这绝色女子所吸引,顿生爱意,立即差人去向姑娘的父亲提亲。   同治皇帝年轻时,风流倜傥,气宇轩昂。虽穿的是便装,但依然是气质非凡。姑娘的父亲很爽快地答应了婚事,同治也把玉佩作为定亲信物送给了姑娘。   同治皇帝回到宫中,便把此事说给了他的生母慈禧太后。然而不久,同治便得病去世了。   同治病逝后,这事自然就耽误了下来。有一次,慈禧到南苑鹿圈去看鹿,返城途中,忽然想起此事,便到半步桥看了看菜园女和她的居所,并封她为"万寿西宫",以表示把同治帝生前的心愿封在了西宫。此后,这位姑娘每年都享受着双份钱粮,但斯人已逝,她只能独守一生。    郑王坟的来历   丰台十八村东边的郑王坟,建造的非常气派,虎皮石墙里面,种植有许多松树、柏树,还有很多碑楼、享殿。   享殿非常大,里面一天到晚"镗啷镗啷"地响。   据说,这就是顺治皇帝的哥哥老憨王的坟。   但也有人说,老憨王出殡那天,同一个时辰皇城四个城门同时出殡,都是一样的棺材,一样的发送,一样的大队人马。老憨王究竟埋在了哪个坟地里,谁也不敢肯定。   老憨王为什么会有四个坟呢?   原来,老憨王在顺治他们几弟兄当中,排行老大。他认为自己继承皇位是顺理成章的。他曾四处说:"只要我不死,皇位就是我的。"   可惜,话说完没过两天,老憨王就死了,而且脑袋也不见了。其他弟兄都很害怕,谁也不争皇位了。   顺治帝当上皇帝之后,想要安葬大哥,可怎么也找不到老憨王的脑袋。顺治帝只好让人特意制做了一个金头。   为了防止他人见财起邪念盗墓,在出殡那天,顺治安排了四副丧仪。这样就出现了同城同一时间出四个殡的现象。   直到现在,丰台区郑王坟里埋的是不是老憨王,老憨王的脑袋究竟是不是金的,还无人知晓。    延庆松山的过去   从前有兄弟俩,以在山野刨药材为生。这一天兄弟俩上山刨药材时,发现了一棵长得又大又鲜的知母。他们刨药这么久,还从来没见到过这么出众的药材秧苗,心中非常高兴。   于是,他俩围着这棵知母刨了起来,刨着就露出了知母肉,像挑水的扁担那么粗,哥俩乐坏了。   哥哥说道:"慢点刨,小心刨坏了。"   兄弟俩慢慢地用手扒土,扒着扒着,竟发现这棵知母是长在盆里的。兄弟俩把盆取了出来,将知母取出,哥哥把盆里的土倒掉,让弟弟拿去河边清洗。   清洗干净之后,他们发现这盆极为普通,颜色说不清是黄,还是绿,有些像石头。   兄弟俩干完这些事,有些饿了,他们就拿挖出来的盆去装了一些水,兄弟俩边吃干粮,边喝水。   盆里的水下去了,眨眼之间又变成满满的一盆。原来这是一个宝盆,弟兄俩乐坏了。   哥哥说:"兄弟,咱们得先找个地方把这宝盆藏起来。"兄弟俩左思右想,发现山坡下有五棵小松树。哥哥想,埋在小松树底下,一来不会让别人发现,二来有这五棵松树做记号,也不会忘记埋藏的地方。于是兄弟俩将宝盆埋在了五棵树底下,就下山了。   到了收药的地方,收药人发现他们挖的是棵知母王,就给了他们好多钱。兄弟俩乐呵呵地揣着钱上山去取宝盆,却发现山上突然间长满了松树,原来的五棵小松树究竟在哪里,兄弟俩也分不清了。之后,这里就成了延庆的松山。    吉兆胡同的离奇来历   吉兆胡同位于朝阳门北小街路东,是一个仅有四十来个门牌号的小胡同。   吉兆胡同以前叫鸡爪胡同,因为胡同的路北,有两条小巷与其连接,跟鸡爪子很像,故而得名。"爪"与"罩"的发音极其相似,时间久了,鸡爪胡同又被人们叫成了鸡罩胡同。鸡罩胡同后来因段祺瑞又改名为"吉兆胡同"。   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出生。他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1885年考入了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毕业之后,凭借优异的成绩,被李鸿章派到德国学习军事指挥。   1890年,段祺瑞回国后先后任北洋军械局委员、威海随营武备学堂教习。1896年袁世凯将他调到天津新建陆军,担任炮队统带。   段祺瑞不仅精明能干,而且会察颜观色,所以得到了袁世凯的信赖,成为袁世凯的得力助手。袁世凯窃任中华民国总统后,段祺瑞被任命为陆军总长。   之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已经升任为国务总理,北京政府的大权也被他掌握在手中。   1924年12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成立时段祺瑞的宅第便落户在鸡罩胡同。   段祺瑞虽然留过洋,但其非常迷信。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位国家首脑住在一个名似鸡笼的胡同里,实在有伤大雅。   段祺瑞的下属为迎逢他,就按照字音,将"鸡扑胡同"改成了"吉兆胡同"。取"吉兆"寓意吉祥永兆的意思。   然而,居所虽然改换了名字,却没给段祺瑞带来什么好运气,他无情枪杀请愿学生的恶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不久就被迫下台,最后于苍凉中死去。吉兆胡同的改名也成为段祺瑞留给北京城的一个笑料。    上方寺和下方寺的典故   距北京西山农场场部四五里远的地方,有一条山沟叫鳄鱼沟,鳄鱼沟的山上有一座石塔,还有古庙的残址。据说,这山上原来有一座住着和尚的上方寺;山下还有一座住着尼姑的下方寺。   在教规森严的佛门里,男女相通是有悖佛道的。为了隔绝僧、尼的往来,两个庙的长老让人在两寺之间修筑了一道高墙,这样,这两座佛门之内的和尚与尼姑就只能闻其声,却不能有任何交往。   但是两座寺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上方寺位于山顶,用水不便,僧衣僧帽根本无法洗刷,下方寺都是尼姑,砍柴伐树又没力气。   两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互相扶持才行。为了既能相互帮助,又不让小和尚、小尼姑彼此谋面,两寺长者在半山腰设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名为"搁衣庵"。   和尚将砍好的柴禾放在这里,尼姑也把洗干净的衣服放在这里。和尚送柴、取衣和尼姑取柴、送衣的时间都相互隔开,他们谁也见不着对方。   然而,高墙和巨石以及清规戒律是挡不住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的。一天,送衣服的小尼姑妙贞可巧碰上了送柴来的小和尚宏安。他们两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小和尚宏安从小失去双亲,跟着叔父过日子,前两年叔父得了病,无法供养他,宏安无奈只好出家。   小尼姑妙贞,是宏安家的邻居,是家中独女,父母为了让他长命百岁,才让她当尼姑的。   他们俩从小一起长大,想不到几年后两人在深山古寺相遇了,真是悲喜交集。   此时,妙贞出落得更加漂亮了,朴素的青衣青帽也掩盖不住青春的美丽,宏安则更加英俊了帅气了。   两人看着对方,彼此都心生爱慕之情,但他们怕耽误太多时间,引起别人怀疑,只好约到第二天送衣搁柴再见面。   自那以后,他们两人故意记错送衣送柴的时间,以便在搁衣庵相会。宏安每天来时都要给妙贞带来几个山上的大苹果,装上两袋山里红;而妙贞也给宏安带来灯下缝制的布袜、汗巾等。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一长,宏安和妙贞相爱的事,被一个砍柴的樵哥看见了,而且没几天就被山上山下的人都知道了。   这下两寺的长者可着急了,因为这两个寺的开销全靠附近乡绅富户施舍金银,一旦传出有损佛门法规的丑事,就等于砸了饭碗。   为了挽回影响,两寺长老请来四十八村的乡绅、老财企图洗清污名。在会上,老和尚和老尼姑都向众财东表白说,在他们两寺,决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他们还双双发誓说,假如真有伤风败俗的事情发生,上方寺宁愿让水淹了,下方寺愿意让火烧了。   他们发这个毒誓一方面是想消除众乡绅的怀疑,另一方面是想到上方寺位于山顶不可能遭水淹,下方寺位于山下临近水源,不可能被火烧。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一年六月的一天,上午,碧空如洗,不料正午刚过,突然乌云滚滚,一声闷雷带来了倾盆大雨,一会儿工夫,山洪就把上方寺冲走了。   下方寺旁边有一棵古松,巧的是这一天古松被劈雷击中起火,这火蔓延到了整个庙宇,火势太旺,来不及灭火,庙宇就化为灰烬。   从此,上方寺和下方寺就只剩下一堆断壁残垣。据说,相爱着的宏安和妙贞大难后离开了佛门,回到故乡结了婚。每当人们提上方寺和下方寺的故事,他们俩部含笑不语。想必他们一定是在感谢洪水和霹雷吧!    瓮山的追溯   颐和园是北京的著名游览胜地,颐和园里有一座山叫万寿山,"万寿山"这个名字是后来清朝皇族给起的,当万寿山还没有归入皇家园林时,叫"瓮山",为什么叫瓮山呢,这里有一段来历。   多年以前,万寿山,昆明湖边都住着贫穷老百姓,他们中有种田的,有打鱼的,有打长工的等等。其中有一个给地主老财扛活的老汉叫王老石,他为人诚实肯干,乡亲们就顺口叫他王老实了。   王老实住家在瓮山西北,每天要走过青龙桥,顺着山的南边、湖的北边,到瓮山西南的地主老财家去干活。他从二十几岁开始就为地主老财家扛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干了三十多年。   这一年,王老实整整六十岁了,他寻思着扛了一辈子活,打这山前,也走了三十多年了,我给这山上留个遗念吧!   他决定在他生日这天,要在山坡上种一棵松树。   这一天到了,王老实高高兴兴地跟老婆子说:"咱们没儿、没女、没钱今天我过生日,就给山坡上种上一棵万古长青的松树,也就算给乡亲们留下一点遗念吧。"老婆子点点头说:"你这个穷欢乐,还有点想法儿呢,我支持你。"   王老实扛起了铁锨,挟起来早就预备好的小松树,大踏步走过了青龙桥,走到他常常歇脚的东南山坡下,找了一块没有石头的山坡,拿起铁锨来,就往下挖,挖下去也就有一尺多深吧,忽然"嚓"的一声,王老实想:坏了,挖到石头上了,这怎么种树呢?   他又挖了几铁锨,俯下身一瞧:原来是一小块石板,石板盖着一个瓷瓮,他心里一惊,弯腰将石板拿起,顿时傻了!原来,瓮里装的全是金银珠宝。他一样一样地拿出来,端详着,地上摆了一大片。   王老实瞅着光闪闪的金银珠宝发愁了,他想:我要这么多金银珠宝有什么用呢?天降横财,兴许因财惹祸呢!   于是,他打定了主意:不要这一瓮金银珠宝!而是把这些金银珠宝,按原样给装进了瓮里,盖上石板,埋进了土里,他在这埋瓮的东边,种上了那棵小松树,他笑着对松树说:"松儿,你快快长吧,长大了,好给乡亲们歇凉。"说完,王老实扛着铁锨回家了。   在家里,他一五一十地把怎么刨出一瓮金银珠宝,怎么又给照旧埋上的事,告诉了老婆子,老婆子说:"你做的没错儿,俗话说:树大招风,那么多的钱财,对咱们并不一定是好事,咱们还是踏踏实实地过咱的安稳日子吧。"夫妻俩一笑,王老实就算过了六十岁生日了。   王老实依旧每天到地主老财家扛活,每次他路过瓮山,就给小松树浇点水,小松树越长越壮,越长越绿。王老实心里甭提多乐呵了。日子长了,他就把那一瓮金银珠宝的事抛在脑后了。   有一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地主老财戴着一顶凉帽,走到场院里,看见扛活的正在大树下聊天,便疑心在说他的坏话,他走过来,与扛活的搭讪。   有一个短工瞧见老财的凉帽上有一颗珍珠,便说:"掌柜的,你帽子上这颗珠子真大呀,一定值不少钱吧!"老财得意地说:"是啊,像这么大的珍珠,你们扛活的哪见过!七分为珠,八分为宝嘛。"大伙儿都说没见过,唯独王老实没说话,还微微笑了一下,老财看见老王老实不羡慕他,就不高兴地说:"王老实,你笑什么?这辈子你恐怕是第一次见这第有价值的珠宝吧!"   王老实是个实在人,他说:"我见过。我瞧见的比这还大得多呢!"大伙儿问王老实在哪儿见过,王老实就把怎么种松树,怎么刨出一瓮金银珠宝,怎么又给照旧埋上的事,说了一遍。   大伙儿有说王老实太傻的,有说王老实没福气的。老财在旁边静静地听着,眼珠子骨碌碌地直转,听到大家议论纷纷,他咳嗽了一声,脸一绷说:"你们不要乱说!那是我们家埋的'镇山之宝',现在被大伙知道了,就不能再在那里埋着了,我要把挖回来。走,你们跟我刨去。"   扛活的长工短工一听,明明知道老财是为了得到金银珠宝而编出的鬼话,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老财有钱,心眼儿又不好,谁要惹着他,准会受到他的盘剥。   大家都敢怒不敢言,由王老实带路,拿着铁锨、镢头、绳子、杠子,跟在后面直奔瓮山。   到了瓮山,王老实指明了埋瓷瓮的地方,老财说:"你们要轻轻地挖,不要将宝瓮砸坏,挖出来放在平地上,我要亲手打开我家的'镇山之宝'。"   扛活的哪敢说什么,刨吧,刨了一尺多深,真瞧见一块小石板,老财乐得嘴都合不拢了,不一会儿,刨出一个三尺多高的大瓷瓮,抬到平地上两头略小,瓮肚向外凸出,外面有一层釉子,发着光。老财跟大伙儿说:"你们瞧,这就是我家祖上埋的'镇山之宝'。等我亲手打开,让你们开开眼。"   老财装做毕恭毕敬的样子,上前打开了石板,往里一瞧,只是黑漆漆,什么也没瞧见,哪有金银珠宝呢?他纳闷了,伸出手往里边摸到了一个软乎的东西,不知是什么东西,他刚撤出手来,就瞧见瓮口里嗖嗖蹿出几条大蛇来,把老财缠了个结实,瓮里又飞出好多蝎子、蜈蚣来,咬的咬,螫的螫,老财连声也没吭出来,就一命归西了。老财死了,那些蛇、蝎子、蜈蚣也飞的飞,跑的跑了。   那只大瓮静静地放在山上,人们都害怕丧命而匆匆地走开了,只有王老实一个人不怕,他叹了一口气,说:"瓮啊,你原来是有灵气的,可以辨别好人坏人呀!你是只神瓮啊,虽然你已不是满腹金银,只是一只空瓮,但也能做真正的'镇山之宝'。"于是王老实把空瓮仍旧给埋在原来的坑里,就回家去了。打这儿起,这座山就叫了瓮山。    苏州街和泉宗庙的历史追踪   传说乾隆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有一天,他与亲信太监一同扮成平民百姓来到苏州城外的一座寺庙私访。   当他们在一座尼姑庵,烧完香磕完头,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忽见迎面走来一个尼姑,唇红齿白,眉目清秀,气质不凡。乾隆一下子被尼姑的美貌所倾倒了,他死死地盯着尼姑看,直到同去的太监轻轻拉了下他的衣袖,他才回到现实中来。   回到行宫后,乾隆仍旧对那个尼姑朝思暮想,他想下一道圣旨,宣那尼姑进宫伴驾。但这个女子已是佛门中人,若再入宫当嫔妃,有伤风化。   后来乾隆想出了个两全齐美的办法。他令人在昆明湖的南边,清水河西侧的蓝靛厂为她修建了一座半为行宫、半为庙宇的"泉宗庙"。庙宇仅石雕牌坊就有7座,气势非常宏大。此后每当乾隆到西山游玩,这里就成了他的行宫,而美貌的尼姑就是他的爱妃。   有一年春天,乾隆到大觉寺降香归来,銮驾到泉宗庙,只见伴随尼姑的宫女前来禀报:"启禀万岁爷,美人身体欠佳,不便接驾,望皇上恕罪。"   乾隆听了很着急,赶忙步入后宫寝殿。只见尼姑躺在床上,泪眼婆娑,满面愁容。   乾隆俯下身子问道:"卿家哪里不舒服?"尼姑道:"启奏皇上,我本苏州人,离开家乡已几年了,由于思乡心切,才会郁郁致病,请皇上恕罪。"   乾隆一听,哈哈大笑:"原来是思乡病,卿家何不早说?这好说。朕保证半年之后一同与你回苏州。"尼姑一听,病立刻就好了许多。   半年之后,乾隆来到泉宗庙。尼姑跪接后,乾隆握着她的手说:"卿家快点上轿,朕这就与你同上苏州。""真的?"尼姑又惊又喜。"君无戏言,我岂会骗你?"   于是,尼姑打扮一番就由宫女搀扶着上了轿。   一队人马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出了蓝靛厂。走了大约半个时辰,轿子突然停了下来。   宫女掀开帘子,对尼姑道:"启禀美人,苏州已经到了。"尼姑迷惑不解,心想:奇怪!从北京到苏州数月的路程,半个时辰怎么能到?   她探出头来往外一瞧,顿时被眼前的景致给迷住了,眼前分明就是江南水乡--苏州街。只见街中心,一条小河,流水潺潺,小船缓缓划过;街两旁是南货和苏州小吃;那来往的人和卖货的人,全是地地道道的苏州口音。尼姑走下轿来,心中的喜悦难以名状。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乾隆为了让尼姑解除思乡之苦,特意下旨,命人在从蓝靛厂到南海淀的大路上修起了一条买卖街,并让苏杭一带的一些商贾、店铺迁到此地做生意,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就摇身一变而成了南方水乡"小江南"。   从此以后,乾隆经常携带那尼姑来此欣赏苏杭风光,尼姑再也没有因为想家而致病了。   这条街就叫苏州街。直到现在苏州街旧名仍被延用,只是泉宗庙已经拆了。    十三陵水库的六座大山之起源   话说鲁班在赵州(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拱形的大石桥,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坚固耐用。天上的神仙柴王爷听说了,心里有些不服气,便决定亲自下凡考验一下。   柴王爷推着辆小车,小车两边的竹篓里装着用法术点化了的四座大山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他打算把桥压塌。可是他推着小车过了桥,桥却安然无恙。   柴王爷过了桥后,车上还有四座大山呢。他一时之间不知这山往哪里放,正在这时,柴王奶奶来找柴王爷了,她看到赵州桥并没有塌,便知道丈夫斗法输了。   她走过来对柴王爷说:"怎么不回家呀?在这儿发什么呆呢?输了也得回家呀!"   柴王爷苦笑道:"回家,那竹篓里的四座大山、一日、一月该如何处置呢?"   柴王奶奶想了想说:"我和你一起推车,咱们往北走,找个合适的地方,把它们放在哪里,至于那一日一月,你可以用法术将它们点化成'小山'。"柴王爷听了,说:"这个主意不错,就这么办吧!"   柴王爷推着小车,柴王奶奶前边拉着小绊,一直往北走,接连几天都没找到合适的地方。   终于有一天,他们两人走过了苦海幽州,又往北走了一些,前面是山连山、山套山,后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大田。   柴王爷停下小车,跟柴王奶奶说:"你看这里山的样子多么好,不过南面是显得有些空旷,要是把南面再给配上几座山头,那就更好看了。"   柴王奶奶说:"你何不把你那几座'宝贝'山头放到这里。"   柴王爷说:"你别着急,等我瞧瞧地势,布置好了,准能与鲁班一决高下。"说着,他往东南一比划,说:"让龙儿这儿趴着。"往西北一指,说:"让虎儿这儿蹲着。"又一指北面和东北,说:"蛇儿、蟒儿,就挨着龙儿、虎儿吧。"   柴王奶奶越听越不解,认真地看着柴王爷的一举一动。只见柴王爷一掀左边竹篓,说了一声:"龙儿出来。"呼的一声,竹篓里飞出一条青龙来,顺着柴王爷的手指,就奔了东南,趴到大田上,刹时变成了一座青翠的长山。   柴王爷一掀右边竹篓,说了一声:"虎儿出来。"唿的一阵大风,飞出一只白虎来,顺着柴王爷的手指,就奔了西北,挨着原有的鹿马山不远,蹲了下来,瞬间变成一座白白的山头。   接着,柴王爷又把蟒儿、蛇儿放出来,叫它们在龙山、虎山之间,变成两座大山。   柴王爷看着自己的杰作,心花怒放,说:"你看,这四座大山,布置得多好,准能气死老儿鲁班了吧!"   柴王奶奶一撇嘴,说:"鲁班气不死。竹篓里还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没安置呢!"   柴王爷哈哈大笑起来,说:"你呀,着什么急,它们并不是真的太阳和月亮,我是吓唬鲁班呢,它们是两座小山!"   他们又向前走了走,来到东山口,柴王爷发现在龙、虎、蛇、蟒四座大山的衬托下,东山口更高、更大了,于是便对柴王奶奶说:"你看东山口显得太高大了,这个山口是出水的地方,填点景致最好不过了。就把这两座小山安置在这儿吧!"   说着,从左边竹篓里掏出日山来,往山口里一扔,唿啦一下就变成了一座圆圆的小山,站在水里,后来人管它叫平台山,明朝永乐皇帝,还在山上盖过一个圆亭子呢,现在管它叫小孤山。   柴王爷又从右边竹篓里,掏出月山来,说:"你给日山当个影屏吧。"说着一扔,就扔在日山的南边,变成了月牙似的一座小山,后来人管它叫影山,又叫屏山。柴王爷和柴王奶奶做完这些事,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故事里的六座山现在风景秀丽的十三陵水库,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京郊杨家将地名之考证   杨家将的故事可以说妇孺皆知,在北京,很多地名都与杨家将有关,而且这每一个地名中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在香山有个"挂甲塔"村,传说杨七郎一次独自去搬兵,在山下与辽兵相遇,他见势不妙,便跑到山上。   为了迷惑辽兵,他将身上的盔甲挂在一个小塔上,自己朝相反的方向跑了,于是这个小山村被叫成了"挂甲塔"村。   离此不远,有一如刀劈一般的山崖,人称"刀劈崖",据传杨门女将穆桂英追击辽兵于山下,眼看辽兵要逃过山口,她一急之下,一挥大刀,那刀便朝辽兵逃去的方向飞去。因为用力太猛,大砍刀一下子砍在了山头上。"咔嚓"一声,将山头砍下了一半儿,碎石便把五百多辽兵埋在了山下,后来人们就把她用大砍刀劈成的那座山崖叫成了"刀劈崖"。   在颐和园北面不远处,有座"望儿山",据说辽宋争战时,这里是宋军的营地。佘太君的儿子带兵和辽军交战时,佘太君常在此登高望儿,擂鼓助阵,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山叫成了"望儿山"。   她所望见东北方的村子被叫成了东北望即现在的东北旺,西北方的村子叫成了西北望即现在的西北旺。   离望儿山不远的羊(杨)坊居据说是杨家将驻兵之地,而韩家川则是辽兵韩昌驻扎的地方,受传说的影响,几百年这两个村都不通婚,直到1990年才冲破隔阂,互通姻缘。   由望儿山往北数里,有个地方叫"亮甲店",传说有一次杨六郎率兵路过此地遇大雨,于是就地宿营,雨后晾甲于此,故得名"晾甲店",后来按此谐音,叫成了"亮甲店"。   颐和园东墙外有个村子叫"六郎庄",最早叫"牛栏庄"。传说杨六郎与辽兵交战受伤,曾在此村养伤,还为村民除去了一个作恶多端的恶霸,人们为了纪念他,把村子叫成了"六郎庄"。   在昌平区有一条长达数十里的关沟,在一面峭壁上有一幅浮雕人像,传说这是杨家将中镇守三关抗辽大元帅杨延昭的影像,所以这里名叫"六郎影"。   在老峪沟有个村子叫"了思台",据传穆桂英曾在此生子,但因战事危急,只好把爱子暂放在密林中的一个山洞里,派一名随身侍女护养,她却忍着泪水冲锋陷阵。当地人们为了纪念杨家将,把穆桂英撂下孩子的地方叫成了"撂子台"。随着年深日久,后来改成了"了思台"。   离此不远残留着一处断壁残墙的遗迹,相传是杨六郎当年为了再次与辽兵作战,在此地"屯兵养马"而筑的"拦马墙"。   居庸关下还有一处穆桂英点将巧退辽兵的"点将台"。   在密云县番字牌村北有一条大川,叫野马川,相传一次杨六郎打仗从此处路过,碰到了一匹野马在河川里戏水,他一眼就看出那马是匹难得一见的宝马,便从岸上一跃,飞似的跨到马背上,把马驯服了,从此这马成了他的坐骑,与他一起驰骋于杀场,"白马关"由此得名。   在"白马关"外,有两个村子,一个叫"司营子"一个叫"冯家峪",可实际上"司营子"里没有姓司的,"冯家峪"里没有姓冯的。原来这里是当年穆桂英与辽兵大战后,她缝补被敌兵撕破的盔甲的地方,为了纪念她的功绩,人们把她盔甲撕破之地叫成了"撕甲营子",把缝甲的地方叫成了"缝甲峪",日子一长,叫成了"司营子"和"冯家峪"。   在古北口万寿山有一座土包坟,坟前立着刻有"七郎坟"三个大字的石碑。传说杨七郎随老令公去抗敌,被奸臣潘仁美暗算了,在古北口关前被乱箭射死后,又被扔进河里。后来被当地的老百姓发现,祭奠后埋在了万寿山,并刻了石碑。   此外在延庆、平谷、大兴、门头沟、房山等区县也有一些与杨家将有关的传说和地名,都带有传奇色彩。   其实,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杨家将抗击辽兵并没真正到过北京地区,京郊这些与杨家将有关的地名与传说,都是出于人们对杨家将的尊敬和爱戴而编造出来的。    黑龙潭的传说   黑龙潭位于京城的西北方向,在其北边还有个白龙潭,关于黑、白龙潭,在北京还有一段极富神奇色彩的故事。   传说"高亮赶水"之后,龙婆带着受伤的女儿逃到黑龙潭。给女儿治好伤后,也就在这里安了家。   龙女很爱玩,在家里呆腻了,就去潭里游玩;在水里游腻了,就想出潭玩玩。龙婆是不放心的,但在女儿的苦苦央求之下,经过一番嘱咐,还是答应了女儿的要求。   此后,龙女就变成一个美丽的大姑娘,天天到潭上玩,好在几天下来平安无事,龙婆自然也就放心了。   有一天,龙女和平时一样,来到潭上去山坡上采野花。这时,一个身穿白衣服,头戴一顶白色盘龙帽的年轻人,突然出现在她面前。   这人脸上透出来一股凶恶的样子,对龙女说道:"小姑娘你可认得我?"   龙女自然认得,她说:"我知道你是白龙。"   白龙仰天大笑道:"知道就行。不过我要告诉你,你们住的那座潭是我受'皇封'得来的。"   龙女也不甘示弱,回驳道:"什么黄风、黑风,谁住就是谁的。"   白龙不怀好意地笑道:"回去告诉龙婆,只有你肯嫁给我,做我龙王爷的小奶奶,你们就可以住在那里。"   龙女气得脸发黄,大骂白龙一番,然后转身就奔了潭边。白龙还是不饶,在后面大喊,声称自己住在白龙潭,如果三天后没有答复就要和龙婆一较高下。   龙女回回家之后,便将此事向母亲细说了一遍。龙婆听后十分气愤的对女儿说:"如果小孽龙欺侮咱们,我就跟他拼命!"但是若要论打,白龙占据了地利条件,也有人供给他吃的粮食,龙婆自然不是白龙的对手。   小白龙知道龙婆母女不会答应他的要求,又变一个"白衣勇士",跟老百姓说他是龙王爷,住在白龙潭的龙王庙。三天后,他要跟黑龙潭一个野龙比武,他说,比武时天空有两条水柱子,一条黑水柱,一条白水柱,白水柱就是自已。   他要老百姓等到白水柱矬下来了,就赶紧向白龙潭里扔馒头。   他说,他若打胜了,就保佑百姓风调雨顺,要是败了,就要把全村人都淹死!众压之下,老百姓只好答应了。   龙婆把满潭里的大鱼、小鱼,都叫到跟前,说:"白龙潭的孽龙,想要跟我比武,我没有战粮,只好借用诸位,做我一顿战粮,我胜了,自然还你们生命,我败了,就有我女儿还你们生命。"鱼在龙的面前,也只好答应下来。这时,龙婆已变成了一条几丈长的大黑龙,张开大嘴一吸,大鱼、小鱼都被黑龙吸到肚子里去了。   到了第三天,晴天打了一个大霹雷,只见从白龙潭里飞出一条白水柱子来,直奔了黑龙潭,还没到黑龙潭就和从黑龙潭里飞出的黑水柱子缠绕在一起,两条水柱,在空中缠绕了三天三夜。   斗到第三天晚上,忽听叭的一声很大的响声,两条水柱,同时收回潭里,山边上躺着两条死龙。原来二龙力气已全部耗尽,都给累死了。龙女一看母亲死了,心里悲伤极了,又想起妈妈对鱼说的话,她一跺脚,全身往潭石上一撞,立刻撞得粉碎,落在潭里,就全变成了一种奇怪的小鱼。   白龙、龙婆、龙女三条龙都死了,从此这里再也没有龙了,只剩下"两潭"水和关于龙的凄惨传说。    模式口的来历   模式口位于北京石景山,原名叫"磨石口",是1923年宛平县长汤小秋给改的名,提起"磨石口"这个名,还有个故事哩!   磨石从前是个荒凉的地方,后来,磨石口山上盖了法海寺、承恩寺、慈祥庵三座庙,庙里有了和尚,磨石口才有了人烟,可是还没有住户人家。   又过了好多年,磨石口才有了姓段的、姓章的、姓殷的、姓乔的四家住户。这四家子人,靠种地过日子,家里烧柴要上山去捡,日子过的非常清苦。   有一年,飞来一只奇怪的鸟儿,这只鸟儿发出的叫声,像人说话一样:"刨土,刨土,往下刨土",一个字一个字让人听得清清楚楚。   在人们对鸟叫声纳闷的时候,又出了一件新鲜事。   磨石口没有学堂,更没有念书的人,这时却来了一个卖学习用品的人,别的人干这一行都会卖笔、墨、纸、砚,这个人却只卖一样墨。   他在村里边转悠边吆喝:"谁买我的墨,磨磨就能用。"   尽管没人理睬他,可他仍不离开村子,一直叫卖。   更奇怪的是只要那人一吆喝:"谁买我的墨,磨磨就能使!"那只鸟儿就叫:"刨土,刨土,往下刨土"。   头几天,大人小孩还觉得挺有趣儿,后来人们都厌烦,见到卖墨的就说:"走吧,走吧,我们村没有学校,没有上学的,用不着墨!"卖墨的人只是付之一笑,说:"买我的墨吧,磨磨可好使啊!"   有一家人很聪明,听惯了卖墨的吆喝声,受到了启发。他们家的菜刀钝了,就拿到青石上去磨,可是磨的并不利。   一天,他家的孩子,举着一块石头,跑进来大声嚷着说:"妈妈,甭发愁啦,卖墨的给我一块石头,说磨刀可好使着哪!"小孩子的妈,接过石头来,开始磨刀,不大一会功夫,刀被磨得锃亮。   妈妈非常高兴,问孩子:"卖墨的这石头是哪儿找来的?你问问他去。"孩子说:"他告诉我是咱们村儿西头的大坑里的,一刨就有,可多着呢!"   这位妈妈亲自去看了看,果真刨出了磨刀石,便回去告诉了另外三家人。他们四家从此就开采磨刀石并出售,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了。   后来,当人们再去找卖墨老头致谢的时候,他与小鸟早已远走了,人们都在心里默默地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的一片好心。    蜈蚣井的由来   好多年以前,北京的苦水井特别多,甜水井却很少。物以稀为贵,因此,人们都希望有一天能够喝上爽心的甜水。   然而,北京城里的人除皇宫里的皇族喝的水是宫里的水车到玉泉山拉回来的甜水,其它的大小官员以及平头百姓都喝的是苦水。   这一天,一家茶馆儿从开门以后,连一个顾客也没有,掌柜的很无聊,坐在桌子后面直打盹儿,正在这个时候,忽然进来一个喝茶的人:"喂!掌柜的,有开壶没有?"   掌柜的一睁眼,瞧见打外边进来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头儿,他立马迎上去,笑呵呵地说:"有,有开壶,您里边请!"   掌柜拿过茶壶、茶碗、茶叶来,涮了涮壶碗,就给老头儿沏上了茶。   闷了一会儿,老头端起来品了一口,立即摇摇头,放下了,说:"喂,掌柜的,这茶怎么是苦的?"   掌柜的说:"唉,你有所不知呀!北京城现在没有甜水啦,甜水都叫龙公给带跑啦,城里人都急坏了!"   老头听了说:"哦,原来是这样呀!"他从袖子里倒出一个三寸多长、金须、金眼、十八条腿的金头蜈蚣来,只见这个老头儿对着这条金头蜈蚣,窃窃私语,仿佛像商量什么事似的,就瞧那蜈蚣先是摇头,后是点头,最后听那个老头儿大声说:"那么,你就去吧!"那蜈蚣点点头,拱了拱腰,腾的一下,向天上飞去了。   掌柜看了,觉得这个老头一定是个什么神仙,他不知道这个老头儿使的什么法术,也不敢问,老头儿也没说,给了茶钱就离开了。   过了两天,茶馆儿掌柜的听说:靠皇城东边,地上钻出一股甜水来,已修了一眼井了(这说的就是王府井大街大甜水井胡同的那一眼井,这井是明代王府里的井,所以大街也叫了王府井大街。清代这井卖甜水,每天能卖一个元宝的水钱,买主都是有钱人家)。   又过了三天,茶馆儿掌柜的又听说:在安定门外边不到一里地的地方,地上又钻出两股甜水来,也都修成了井(这说的就是上龙大院的上龙、下龙那两眼井,这两眼井,大都供应中等人家用的甜水,七·七事变之间前还卖水呢。)掌柜的除了高兴,也没想到什么别的事情上去。   又过了几天,茶馆儿掌柜的又听说:丰台十八村,每个村庙的左边,都从地底下钻出一股甜水来,现在已然治了十八眼井,听到这么多关于甜水的喜讯掌柜的除了高兴之外,心里纳闷起来,他想:打刘伯温修建了北京八臂哪叱城,城里城外就没一眼甜水井,现在怎么接二连三的有了这么多甜水井,为什么呢?   后来,茶馆有了甜水可以泡茶,生意逐渐好了起来。茶馆掌柜的,与那些喝茶聊天的人,说了那个老头儿玩蜈蚣的经过,大伙儿也觉着有些蹊跷,也想不出个道理来。   有个人很聪明,他考虑了一下说:"这是蜈蚣井。上龙、下龙是蜈蚣须,大甜水井是蜈蚣头,丰台十八村的井是蜈蚣脚,这的确是蜈蚣井呀!"人们议论纷纷,都说这些井的出现与老头儿和蜈蚣有关,"蜈蚣井"的故事就样传下来了。    东米仓和西米仓的来历   站在八达岭上往南看,可以看到有两座山上的碎石呈米粒状。这两座山东边的叫东米仓,西边的叫西米仓。   据说,秦始皇修长城时,征集了大量的穷苦人当苦力,这些人辛辛苦苦地干活,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粮食。为了保证他们的生活,全国上下都在捐粮往工地运送。   但尽管如此,工地上的粮食还是供不上民工们吃。   干活的苦力吃不饱饭,还要成天干着重活,许多人都因体力不支而倒下了,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   凡间的这件事,被上天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十分同情那些受苦人,就在工地上存放粮食的地方,点化了两座山,将两座大山的石头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   从此,修长城的民工们有了吃的,且总也吃不完了。全国的老百姓也不用再纳粮了。直到长城修完,这两座米山才变成了小碎石。    五桂头的考证   五桂头原名叫"乱柴沟",位于青龙桥南、居庸关北,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   明代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允文继位,他为了削弱四皇叔朱棣的势力,想将他调离金陵,改封南昌,朱棣原来就对新皇帝继位不满,便起兵反抗。   他带领几十万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过了居庸关,来到乱柴沟这道关口上,攻了数十天也没攻破,燕王又急又恼。   正在他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建议说,附近的火家庄有火氏五兄弟,善射炮,可请来助战。   燕王马上派人将火氏五兄弟请来。火氏五兄弟果然名不虚传,他们运来了大炮、火药,不一会儿,就将炮弹打入敌营,敌营顿时乱作一团,敌兵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燕王一鼓作气,乘攻下了乱柴沟,接着又拿下了八达岭。   后来,燕王夺得了兵权,当了皇帝,想起乱柴沟一仗,他寻思着:火氏五兄弟万万留不得,万一他们将来要造反,用大炮攻打我可怎么了得?   于是,他决定铲除后患,并立即下令将火氏五兄弟斩首,还将五颗人头挂在乱柴沟示众。   这一来可惹起了老百姓的强烈愤慨,人人都说朱棣忘恩负义。朱棣怕失去民心,引起民反,只好把火氏五兄弟封为五鬼财神,并在乱柴沟建一座五鬼财神庙,让他们享世代香火。"五鬼头"由此而得名。   后人觉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桂"字。现在这个地方是京张条路旧路的山洞之一,在洞口的岩壁上还刻有"五桂头"三个字。    神笔峰的史事   秦朝时,有个叫王次仲的青年,非常有才识,但他不愿做官,便隐居在居庸山,过着平民的生活。   当时,他创造出了一种隶书,使用起来,比以前的篆书方便许多。   他最大的目标便是将自己的文字推广出去。秦始皇正想要统一中国文字,听说有这样一个能人,不胜欢喜,便派朝廷官员程邈去请王次仲到朝廷做官。   程邈来到居庸山,来到王次仲的茅草房,推开栅门走了进去。王次仲正在院里干农活,见有位老者来访,便站起身问道:"老伯从哪里来?有何贵干?"   程邈回答道:"我是从朝廷来的,请问阁下是王次仲吗?"王次仲回答:"小人便是。"   "好啊,找到你真是不容易呀。"王次仲把客人让进屋,开始谈话。   通过谈话他才明白原来是秦始皇要他去朝里做官,王次仲看不惯秦始皇梵书坑儒的暴行,他认为秦王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所以便婉言谢绝:"小人是草芥民夫,无才无学,实在不敢在朝为官。"   程邈只好回去,奏明秦始皇。秦始皇统一文字心切,让程邈再去请他,第二次,王次仲仍不来。第三次还是不来。秦始皇恼羞成怒,心想,一个草芥民夫,胆敢三次违抗圣旨,这成何体统,于是传旨让程邈派监车把他押送到咸阳,关进大牢。   王次仲被监禁在咸阳,狱中的犯人们看了他的隶书,都称赞他的才气。有听说他是为拒绝去朝廷做官才被送进监狱的,更是称赞他的骨气。   没过多久,程邈也因故入狱了,被监禁在王次仲同一个牢房。   在狱中他大骂秦始皇梵书坑儒,不得人心。并夸奖王次仲是个有骨气的青年,对他对抗朝廷,不登仕途的做法深表钦佩。   同是落难人,又数次谋面,加上两人志趣相投,不久,王次仲就视他为忘年之交。   俩人除了经常谈时政发牢骚外,王次仲还教程邈隶书笔法,程邈学得很用心,没用多久,他就基本掌握了隶书的笔划、结构及写法。   忽然有一天,程邈被狱卒带了出去,没过两天,秦始皇就下令将王次仲斩首,王次仲思前想后,恍然大悟,他明白了程邈和自己友好完全是一个圈套。   他坐上奔赴法场的监车,同狱中的犯人都依依难舍。   监车走到半路,突然,王次仲化作一只大鹏鸟,冲出监车,展翅摇翎,直向自己家乡飞去。   他飞到家乡北山,落下了两根羽毛、一条笔,变成两座山,一座叫大翮山一座叫小翮山。一支笔则变成了就是现在的神笔峰。    金刚寺的历史演绎   北京延庆县的龙庆峡外有个村,叫古城。   早先,古城村有个靠打柴度日的穷苦人,名叫王成。他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背着背架,拿上镰刀,进沟里去(就是现在的龙庆峡)去打柴。打够了四捆大柴,用绳子绑在背架上,一步步地背回来。   第二天再起早,背上柴,到集上去卖,换了钱,买点粗粮拿回来,供一家人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总是这么打柴、卖柴,不管刮风下雨,从来不间断。   有一天,他打柴回来,走到金刚山前实在走不动了,便把背上的柴放到地上,准备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歇脚,他把头上的破草帽摘下来放在一人来高的石头顶上,边揩汗,边端详着这块石头。   石头好像有鼻子有眼,而且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就像是庙里的佛爷一般。   王成情不自禁地跪下给石佛磕了三个响头,说:"石佛爷,您站在这烈日之下肯定很热吧!这顶破草帽就给您遮遮荫凉。您要使保佑我明天多卖几个钱,我就给您再买个新草帽戴上。"说完,他就打柴去了。   第二天,王成到集上去卖柴,收入比往日多了一半!他心想,难道昨天我说的话应验了,真是佛爷保佑了我吗?真是这样,我可不能说话不算数,于是赶紧就买了一顶新草帽,路过金刚山时给石佛戴上。   他跪在石佛面前,虔诚地磕了三个头,说:"石佛爷,您要是保佑我从今往后事事顺利,等我发财了,我给您修座庙,把您请进庙里住,免受风吹日晒之苦。"   说也怪,就在当天晚上,王成背柴回来,半道上歇息的时候手里拿着镰刀,无意识地在地上像割草似的,比划了两下,竟有两个大元宝奇迹般地出现了。他的眼睛立时亮了,这意外的钱财使他心里怦怦直跳。   王成有了元宝,就开始用它做资本做起生意了。嘿!真是奇了,他做什么生意都非常顺利,没几年,王成就发了大财。他又买房子又置地,成了古城村的首富。   昔日的打柴汉,今天竟然成了员外,起居饮食都有丫环伺候,好不气派!   王成发财后只顾自己享乐,早把当年许给石佛修庙的诺言抛到九霄云外了。   一天,王成正坐在太师椅上整理做生意的帐目,忽见进来一位老者,慈眉善目地看着他,他觉得好面熟啊!只是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   老者朝他微微一笑,说:"怎么,不认识我了?"   "我......我真是记不起来了。"王成尴尬地道。   老者随手取出一件东西,王成一看,原来是他那顶戴了多年的破草帽。   啊!这时他才记了起来,眼前这位老者,原来是几年前的那个石佛!他正要跪地下拜,那老者已飘然而去,他想追出去,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脑门磕在八仙桌上,一阵疼痛使他睁开眼睛,原来是一场梦。   回想起那顶破草帽,他什么都记起来了,他骂自己是个忘恩负义的人,被好日子冲昏了头脑。   第二天,王成就买砖瓦木料,并请来请泥木工匠,给石佛建庙。半年以后,石佛庙就顺利建成了。寺庙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   殿内一切都布置妥当后,把那尊石佛请了进去。他还请石匠雕塑了一些站班的小石像,都放在正殿里。因庙里都是石像,故名叫石坊庙,又因建在金刚山前,所以也叫金刚寺。原庙在解放后被毁,现在又已重新恢复起来。    狼窝的传说   长城的关门向西约3里处,有个地方叫"狼窝"。关于"狼窝"这个地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北京城西一带常年干旱,树木干死了,土地枯焦了。老百姓一个个都挣扎在死亡线上。玉皇大帝得知这情况后,便派了一头"仙猪"下凡,去开河引水,解救凡间的百姓。   这头仙猪像座山,身长三十三丈三,脑袋三丈三尺三,就连猪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仙猪奉命下凡后就开始干活,只见它左一拱,右一拱,顿时山崩地裂。地裂了,脚下立刻出现了又宽又深的河,滚滚的河水在向前流淌。   仙猪不停地向前拱着拱着,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居庸关前,他看见万里长城像条巨龙横卧于前面的高山上,纳闷了:这左右都是山该怎么拱呢?前面是什么地方呢?   正在犹豫不定时,从远处走来一位老汉,仙猪急忙向老汉打听:"老大爷,前边是什么地方?"老汉见到仙猪身后的河水,立刻明白了,这头仙猪肯定是上天派下来拯救百姓的,内心激动不已。   他转念一想:如果这猪再往前拱,那万里长城不就叫它拱毁了,再说过了居庸关,顺着关沟往东下去,就是直逼北京城了,大水要是下了山,整个京城不是要被水淹吗?   于是,他为了不让仙猪往前拱,便编了一个谎话,说:"前面的地方叫'狼窝',有大狼三百三十三个,专门吃猪头和猪肉,还有小狼三百三十三个,专吃猪下水和心、肝、肺。这几天,这群狼正没有食物,饿得正嗷嗷乱叫,三五里地远都听得见,你要是往前走,可千万要小心点才行。"   仙猪听完老汉的话,吓得魂飞魄散,心想:幸亏碰到了这位老汉,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窝,就成了狼的美餐了。我干脆改道而行吧,便立即一头朝南面拱去了。   它改道的那条河,就是北京西三十多里远的"永定河"。   老汉见仙猪走远,才放心了。因为老汉的几句话使长城、北京城免遭灾,后来人们就把老汉和仙猪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窝"了。    桃山的美丽故事   桃山位于八达岭镇往东大约十里处。这座山名的来历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民间故事呢!   故事发生在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   陶树沟有户人家,一家五口人,老两口及三个孩子,儿子陶山和女儿陶红、陶花,儿子长得英俊结实,女儿如花似玉。   陶老汉和他的儿子租点山坡地,起早贪黑地劳作。陶妈妈和两个女儿养蚕织布,从早忙到晚,一家人辛辛苦苦地劳作,只能勉强度日。   当陶山二十岁,陶红、陶花十七八岁时,两位老人相继撒手西去,只留下兄妹三人度日。一年之后,秦始皇要修长城,专抓壮丁当劳力,陶山未能幸免。   陶山临走的时候,嘱咐两个妹妹,要好好看家,上山种地,采桑,要结伴同去,以免碰上狼虫虎豹,夜里睡觉要把门插上,他修完长城就回家。兄妹三人洒泪作别。   陶山走后,陶红和陶花天天盼,月月盼,一年了,哥哥还没回来。有一次,姊妹俩问一位过路的老人长城什么时候修完,老人回答说:"早着哪,一辈子也修不完。"   姐妹俩听了伤心地痛哭起来,她们想,长城修不完,哥哥不也回不了家了吗?这日子怎么过呀!陶红首先止住眼泪说:"妹妹,别哭了,哥哥回不来,咱就去看看哥哥吧。"陶花听了,精神一振问:"姐姐,咱真的去吗?"陶红说:"真的去!你不是做梦都梦见哥哥吗?"姊妹俩商量好了,种完地就去找哥哥。   这天,她俩带上了给哥哥的衣服和吃的,就向八达岭走去,走了三天,便看到了人来人往地在修长城。   这时,从山坡上走下两个官差,手里提着鞭子,嘴里哼着小曲:"大姑娘那个十七八,长得那个赛朵花,半夜里偷偷地生了个胖娃娃......"   陶花、陶红听了十分厌恶,正要躲开那两个官差,可是那两个官差就像饿狼见了食一样,紧紧地把她俩盯上了。   这两个官差在工地上是有名的色鬼,他们经常提着马鞭到山下的村庄去伤害良家女子。不想半路上碰见这两个美貌女子,乐得心花怒放。那个胖子把胳膊一伸拦住说:"哎哎,你们要往那儿去?"   陶花说:"到山上。""到山上干什么?""找我哥哥。""你哥叫什么?""陶山。""陶山?就是那个长得圆盘大脸,膀阔腰粗的小伙子吗?""嗯。"陶花点点头。   胖子哈哈笑了:"算是你找对了。他就在我那工段上干活。走我领你们去。"陶花陶红见这俩人不是什么好人就说:"谢谢你们啦,我们自己去找吧。"说完便想夺路而走。   这时,那个瘦的又伸出两臂嬉皮笑脸地说:"小娘子,跟我们走,还怕找不见你哥哥吗!"那个胖的也色迷迷地说:"小娘子,小娘子......"   陶花姊妹俩吓得掉转头就往回跑,可是没跑出三两步,就被那两个家伙一人一个给拽住了。姊妹俩挣脱不出,便急得大喊大叫起来:"救命,救命......"   不远处,正在抬石头的劳工听见有人喊"救命"的声音,愤愤地说道:"哼!那两个挨千刀的色鬼,又在调戏良家妇女了。"   这些人里其中就有陶山,他侧耳细听起女子喊叫声,越听越耳熟,他清晰地听到有人喊:"哥哥快来救我们哪!"   陶山听清了,没错,是自己的妹妹。   陶山对那两个色鬼,早就恨之入骨,没想到他们今天竟然欺负到自己的妹妹头上。他一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抽出橡子般粗的抬石杠,二话不说,便冲过去。   陶山冲到跟前,见两个家伙正拽着陶花、陶红往山上拉。任凭妹妹拼命喊叫,挣扎也无济于事。   "妹妹不要怕,哥哥来了。"陶山举起抬石杠,大喝一声:"牲畜!你活到头了!"边说边狠狠向那个胖子砸去。胖子没来及躲闪,被砸中脑袋,脑浆迸裂了。   瘦子一看不好,撒退就跑,陶山紧追了几步,又是狠狠一杠子,把他送上西天了。   陶山杀死官差,虽解救了妹妹,最后却被随后赶来的总监官给杀了,陶花、陶红看着哥哥的尸体,悲痛欲绝,她们跪在旁边。流着眼泪说:"哥哥,是妹妹害了你,妹妹对不起你!"   她们俩哭啊,哭啊,哭得山上百鸟泣鸣,百花落泪,连太阳似乎失去了光辉。她们哭了三天又三夜,第四天早晨,人们在离陶山不远的石崖下,发现了两个姑娘跳崖自杀了。   她们的鲜血染红了山坡上的桃花,后来人们为纪念这陶山兄妹,就把这个山叫做桃山,每逢漫山桃花像火焰般开放的时候,人们就似乎听见陶山兄妹在诉说着悲凄、感人的故事。    石羊山的来历   八达岭火车站对面有一座山叫"石羊山",因山坡上布满白石,远看像羊群在吃草故名。这些"石羊"是从哪里来的呢?说来可就话长了。   当年,秦始皇修长城时,动用了大批的民工。这些民工干着重活,却吃不饱饭,许多人干着干着就累死在工地上,可以说那万里长城是人和土筑起来的。   凡间的黎民百姓所受的苦难,使玉皇大帝动了恻隐之心。他为了减轻劳工的苦难,便传下御旨,命令当地山神帮助劳工修长城。   山神接到御旨,丝毫不敢怠慢,马上施展法术变成一个放羊老汉,手拿赶山鞭,前往长城工地,执行玉皇大帝下达的任务。   山神的赶山鞭可不是一般的鞭子,而是一条有潜力的神鞭,可以指挥各种野兽,连巨石也得听凭它的指挥。山神每天夜里便用赶山鞭将山下的白石条赶上山,像赶了一群羊似的。   一天夜里,山神爷赶着一群"羊"又上了山。刚赶到半山坡上,被当地的一个财主发现了。   原来这财主发现每天夜里有人赶羊上山。他怀疑那些羊来路不明,想对赶羊人来个人脏俱获,自己从中得点利益。   "你这羊是要往哪儿赶呀?"财主走到山神爷面前问。   "往山头上赶。"   "什么?往山头上赶?山头上正修长城,你过得去吗?"   "这你可管不着。"   财主说:"这山可是我的。我这山到处都是小树,羊群一过,全都给毁了。你说怎么办吧?"   山神爷说:"明天我从别处走就是了"。   财主不依不饶说:"那你今天糟踏了我的树,你要赔我。"   山神爷问:"怎么赔?你说吧。"   财主说:"赔钱,一百两银子。没钱,就把这群羊留下吧!"山神爷哈哈一笑说:"可以可以,这群羊就归你了!"说完,自个儿提着鞭子走了。   财主得了这些羊,心里乐开了花。等老汉走远之后,他就往回赶羊,可那羊一个个站着不动,财主纳闷了,他位着一只一拽,傻眼了,这哪是什么羊啊!全都是白石头。自那以后,这里就变成了石羊山。    杏花山的故事   关于香山的传说,民间还有另种一说法。   据说,香山曾是一座杏花山,那时候漫山遍野的都是杏树,一到春天,坡坡岭岭都开满了杏花,远远就能闻到扑鼻的杏花味。   很久以前,香山上并没有树,连野草也很少。那时,山坳里有间小茅屋,茅屋里住着一位姓王的后生,因为他以采石为生,人们都叫他王石匠。   有一天,王石匠正在山崖上采石头,一不小心,从崖边上滚了下来。正在这时,一位老和尚从这里路过,伸手接住了他。老和尚将王石匠扶到一块岩石上,对他关怀备至,王石匠非常感激。   老人又伸手从小布包里捧出几把又红又大的山杏儿,让他以此充饥,太阳快下山时,老人起身告辞。   一转眼,十多天过去了,老和尚留下的山杏儿早已经吃完了,只剩下两把杏核儿。   这一天,王石匠又来到山上,当他站在山顶上,看着这光山秃岭,不免有些惆怅。他忽然想起了家中存着的那些杏核儿。心想,我要是把这些杏核儿都种到山上,几年后,杏树一定能够开花结果。想到这儿,他朝家里走去。   过了一会,他从家里扛来一把镐头,带着杏核儿又来到山上,并把两把杏核儿就都种到了山上。他刚刚回到家里,天就下起了大雨,这真是一个好兆头,他特别高兴。   第二天早晨,天刚亮,王石匠就爬到了山上。他抬头一看,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满山遍岭全都长出了一尺多高的小杏树。   难道那位搭救过自己的老和尚是过路的神仙?从此,王石匠就整天待在山上浇水、修枝,精心地看管着满山的小杏树,盼着它们快点儿结出果实来。   第二个春天,山上的小杏树,果真都开满了杏花,漫山遍野香气袭人。   没过多久,树上结出了山杏儿。有红的、黄的,半红半黄的,好看极了。   王石匠把它们摘下来,拿到城里去卖,不到一个月,就卖了一百多两银子。   他用这些钱盖了两间新房,并从山下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从这以后,王石匠变得更加勤快,小两口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日子过得真快,一晃几年过去了,王石匠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名叫香儿。这姑娘长得聪明伶俐,还有一副爱唱山歌的好嗓子。   一天,王石匠正带着香儿在山上干活,忽然看到一位老者从山路上走来。他仔细一看,原来是几年前救过自己的那位老和尚。他又回惊又喜,快步向老人走过去,纳头就拜。可是老人家已经不认得他了。王石匠说出几年前的事老人才恍然大悟。   看着这满山遍野桃杏树,老人很心慰。并给这山取名叫"杏花山"。   太阳偏西的时候,他们一起下了山。老人觉得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好了,不舍得离开。于是从山下找来几位工匠师傅,在半山腰处盖了座小庙,自封"杏园寺"。   从此,"杏花山"这个美丽的名字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每到春天,这里的坡坡岭岭都会开满杏花,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远远就能闻到扑鼻的花篮。后来,人们就根据这杏花的香味,把"杏花山"叫成了"香山"。    卧龙山的史海钩沉   香山北麓有一座连绵数里的山丘,从远处看好像是一条横着的巨龙,西面较高,好像是昂起的龙头,东面较低,犹如盘起的龙尾。所以人们又叫它卧龙山。   相传,在很久以前,香山古树参天,山下的乡亲依山傍水,生活无忧,很多人都在山上开了荒地,种上庄稼,日子过得非常富足。   后来不知从哪来了一条大灰蟒和一只大花豹,它们把山上的野生动物都吃光了,又开始向人发起进攻。大灰蟒专伤那些上山打柴的乡亲,不到三个月,就有十多人被咬死。而那只大花豹则在天黑时下山,到村子里伤害人和牲畜,见什么吃什么,乡亲们被这两个野兽闹得日夜不得安宁。   这个小村子只有三四十个人,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又不多,所以谁也不敢去惹那恶蟒和恶豹。   至此山上的果子熟了没人敢摘,天刚黑,村里的人就关上大门,大伙儿都怕在不疑难问题间送了性命。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艰难。   为了活下去,乡亲们集体到十几里以外的黑龙潭里烧香,求龙王爷发发慈悲,除掉大蟒和大花豹。   龙王爷龙颜大怒,决心除掉它们,为民除害。他招来三太子黑金龙,要他速去降服那恶蟒和恶豹。   黑金龙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一听说是去香山除那恶蟒和恶豹,立即就要奔出龙潭,但被老龙王拦住了。   他叮嘱儿子,不可鲁莽行事,恶蟒和恶豹性情暴烈,在南山上修炼多年,绝非常闲之辈。   听了父亲的教诲,黑金龙连连点头。过了几天,他没有直接去降服那恶蟒和恶豹,而是先变了一只老山鹰,在香山上盘旋,以弄清那恶蟒和恶豹的行踪。经过七八天的寻探,他终于弄清了那恶蟒和恶豹经常出没的地方和时辰。   这天,黑金龙来到香山上,要先除掉灰蟒。他来到灰蟒藏身的山洞,只见从那洞口冒出阵阵寒气,他心想,我不能硬拼,要想个办法把他引出来。   于是,他变成了一位打柴的老人。一边唱着山歌,一边砍着柴木。这时那灰蟒正在山洞里打盹儿,它听到洞外有响动,一下子醒了。   灰蟒已十几天没有吃东西,此时正饥饿难耐。可它到了洞外,什么也没有发现,它正在左右观望,忽然,随着一喊叫声,金龙猛地扑过去,恶蟒一见是条小黑龙,竟然毫无惧色地和黑金龙拼打起来。   这黑金龙不愧是龙王之子,几个回合下来,那恶蟒就招架不住了,连连后退,黑金龙越战越勇,最后终于打败了恶蟒。   黑金龙一看天色已晚,本想第二天再来降服那恶豹。可正当他往山下走时,只见那恶豹晃晃悠悠地从山道走来,他刚要躲闪,却已被那恶豹看见,黑金龙就迎了过去。这恶豹白天在山洞里歇够了,天一黑又要下山,此时正神气十足,先来一个恶虎扑食,朝黑龙扑了过去。   经过一天一夜的厮打,恶豹被黑金龙打得浑身是血,倒在地上死了。黑金龙一连打败了恶豹和恶蟒也受了重伤,他挣扎着向黑龙潭爬,但因为伤的太重,没爬多远,就死在那里。第二天,黑金龙的尸体竟变成一座七八里地长的小山,好像一条横卧巨龙。   为了纪念这个除暴安良的黑金龙,人们把他化作的这座山,叫做卧龙山,并在山上修了一座龙王庙,四季进行供祀。    相思岭的来历   相思岭位于香山北侧,据说是因一位满族姑娘而得名的。   清代乾隆年间,香山正蓝旗的都统贺天成有个独生女儿叫贺珍,年方十八岁,长的明眸皓齿,杏眼柳腰,再加上一对甜蜜的酒窝,吸引了旗里旗外的许多小伙子上门提亲。可贺都统却不让姑娘抛头露面,一桩亲事也不答应。   原来,这贺都统有自己的打算,自己在旗营里是个没有多大实权的小小都统,也得不到多大油水。他想让长得貌美如花的女儿去参加皇宫选秀,盼望着女儿能得到皇上的宠幸,并借此达到飞黄腾达,升官发财的目的。   皇宫选秀的日子正日渐临近,贺家的里里外外都在忙着准备。为了让女儿顺利选上,贺都统还想方设法地打通宫里的关系。   可这几天,珍姑娘的状况却不佳,她脸色发黄,眼泪汪汪,甚至不进茶水,好像有满腹的心事。   进宫参选的日子到了,这天一早,小彩车就载着珍姑娘,径直朝皇城的方向走去。   贺都统坐在另一顶轿子里,心里美滋滋的,他已用五百两银子打点好了官里掌管选秀差事的人,感觉此事成功的希望很大。   快到城门口时,贺都统下轿,想再嘱咐女儿几句,不料打开轿门,发现姑娘已经昏过去了。看这情形,贺都统也没有心思让女儿再去选秀了,只能打道回府。   原来这珍姑娘早有意中人了,十六岁那年,她去万花山娘娘庙赶会时,与旗里关大爷的二儿子关德明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关大爷是个拔旗归营的老兵,老实厚道,关德明也是个八旗子弟,知书达理,在八旗官学念书。   贺都统却让女儿进城选秀,棒打鸳鸯,珍姑娘父命情知难违,忧郁致病。   半个月后,珍姑娘的病情渐渐好转,一天她偷偷跑了出来,与关德明在村外大柳树下相见。刚聊了没两句,碰巧被贺都统撞见了,贺都统气极败坏地将女儿带回来,从此不许她离家半步。   这天,珍姑娘趁父亲出门办事,悄悄跑了出来,直奔关大爷家,谁知关德明已被送去西北边关充军,珍姑娘痛哭流涕,伤心不已。她独自一人爬到村西北方向的山上,遥望西北,盼望德明早日回来。   两年时间很快过去了,山上的那块大石头都被珍姑娘踩平了,可始终没有关德明的消息。   好多年后,有人从西北回来,告诉他德明早已在沙场上战死。珍姑娘伤心至极,跑到村西北山上那块大岩石旁,痛哭一场,然后纵身跳下了悬崖。   珍姑娘跳崖的那座山峰,后来被人们称作相思岭,以纪念姑娘对爱情的忠贞不谕。    香炉峰上看古今   当年的西山地处幽州边缘,环境清幽。传说金朝的第八代皇帝金章宗,喜好练武射猎,具有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   有一年秋天,章宗皇帝带着亲王大臣到蒙汉杂居的张北一带狩猎。接近中午时分,天气热得出奇。章宗口渴了,于是走进了路旁的一个四合院里,想讨杯茶喝。一个老婆婆赶忙迎了出来,将茶递给章宗。   章宗边喝茶,边环视这间四合院。院子建造得十分精巧,收拾得利落干净,屋内家具古朴大方。   最令章宗惊奇的是,屋内炕上还有一个妙龄女子,正穿针引线在操习女红,女子的容貌赛若天仙。   章宗临走前,下旨要将这位女子送进皇宫。   这位姑娘叫张秋娘,父母老来得子,被老两口视为掌上明珠。现在已经招赘当地的李瑞为婿。他们没有料到,章宗的一道圣旨,将原本一个好好的家庭硬生生给拆散了。   秋娘进宫以后,正宫娘娘对她百般凌辱。章宗皇帝无奈只好在西山脚下给秋娘修了一座行宫,这就是香山最早的行宫。   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环境清幽,皇帝只有每年夏季才会来住一段时间。这样,秋娘反而落了个清静。   秋娘独自一人住在这里,每当夕阳下山的时候,她就会登上山顶,遥望家乡。而且在每月初一和十五的半夜,她还会独自攀上西山的最高处,将一把把檀香点燃,祈求上天保佑父母身体健康,祝愿李瑞读书上进,盼望夫妻能够团圆。   秋娘就这样在期待中度过了十几年,后来她染上了肺癌,临死前,她要太监、宫女把自己抬上西山最高处。遥望着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她把十把檀香一一点燃。檀香燃尽时,秋娘闭上了眷恋的双眼。   秋娘在西山焚香之后,人们发现这座山峰跟香炉特别相似,于是就将这座山峰称为"香炉峰"。每当黄昏时分,香炉峰上飘来缕缕云烟时,人们脑海里便会出现秋娘燃香的情景。    蛤蟆蹲山的由来   延庆古城水库的山谷里有一座模样很像蹲着的蛤蟆的山,山不太大,泉水从蛤蟆嘴里咕嘟咕嘟往外流,人们称之为蛤蟆蹲山。   相传有一年,山谷里的洪水出奇得大,神仙院也快被洪水淹没了。神仙院的道观里住着个修行多年的道士,范老道平常积德行善,道行很深。可现在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村庄和庄稼被滚滚的洪水淹没束手无策。   这时,从他接水的石盆里蹦出一只蛤蟆,蹦到范老道跟前,眨巴眨巴眼,点点头,转过身跃跳下山谷。   范老道觉得这只蛤蟆与众不同,它跳进水里之后,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小山那么大。更奇的是这只蛤蟆竟然张开大嘴,冲着洪水喝了起来。一会儿工夫,山谷里洪水变小了。   范老道心想:多亏了这只蛤蟆,否则洪水就把神仙院淹没了。   天黑了,范老道却怎么也没等到蛤蟆回来。   第二天,范老道一大早就出山门,这才发现原来蛤蟆喝水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小山。从此人们便把那座山叫做蛤蟆蹲山。    燕儿岭的过去   "燕儿岭"是香山北面一座很有名的山峰,每到春天,就会有燕子飞到这里,据说它们是由金燕姑娘变化后从南方飞回来看望她老爹爹的。   明朝末年,李闯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了几个胜仗以后,向北京进军。消息传来,崇祯皇帝为保性命,便派官差四处抓兵,准备镇压起义大军。   在香山脚下,住着一位姓金的老中医,他六十多岁,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金锁儿,女儿叫金燕。   有一天,兄妹二人正在山上采药,忽然从山道上跑来一伙人,不由分说就把金锁儿抓去当了兵,金燕和爹爹伤心欲绝。   这天早上,金中医正要出门去找金锁儿,忽然从门外闯进一个人,他满头是汗,上气不接下气,把父女二人吓了一跳。他们定神一看,原来是金锁儿回来了,他们欣喜若狂,忙问金锁是怎么回来的,金锁儿告诉他们自己遇到好人,被救了出了。   原来,金锁被抓走后,就被押往关外。正走到长城脚下,忽然从对面跑来一支人马,他们杀了押解的官差,救出了被押的百十来人。   金锁看见那支队伍的大旗上写着一个"闯"字,知道是李闯王的人马到了。   谁知,就在金锁儿找闯王时,有一支箭朝金锁儿飞来。这时有个人一把将他推开,他自己却被箭射伤了。原来这个人就是李闯王。   老人得知自己的儿子见到了闯王非常高兴了,金锁儿告诉父亲,闯王还给了他银子,金锁儿说完把银子给了父亲,并告诉父亲,自己要去和李闯王一起打京城,说完头也不回就跑了出去。   老人猜想闯王一定伤得很重,便吩咐金燕儿到香山上去采一种叫马蹄草的药,这种药专治外伤。金燕急忙拿上竹篮,去山上为闯王采药。   金燕爬上香山北面的那座"险儿岭",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一篮子马蹄草。   她正准备下山,忽然从对面的小路上走过一个人,她仔细一看,原来是大财主刘拐子的儿子。   这家伙横行霸道,见金燕姑娘长得漂亮,就暗地里打姑娘的主意。他曾请了三个媒人上门提亲,都叫金燕的爹给赶了出来。   今天早晨他见金燕姑娘一人上了山,就偷偷地藏在半山腰的树林里。金燕一看是他,转身就往山顶走,可那坏家伙也紧跟着追了上来。   金燕一看这家伙居心不良,拔腿跑了起来,惊慌中,竟跑到了一个悬崖上,前面已无路可走。她转身一看,那个坏家伙已经扑了过来。她心一狠,眼一闭,纵身跳下了悬崖。   老人见女儿还没回来,心里着急,就拄着拐棍走上山来,他不停地喊着女儿的名字,可就是没有人答应,天渐渐地黑了,山里刮起了风,老人又喝又累,脚下一滑,滚到了山崖下。   金燕儿跳下山崖后,也许是命不该绝,正好落在一棵大树上,有位打柴的老人把她救了下来。她回到家以后,发现爹爹不见了,知道是上山找她去了。   她顾不上休息,又来到山上,整整在山上找了一夜,才再山坳里找到奄奄一息的爹爹。   老人慢慢地睁开眼睛,对金燕说:"你快走吧,不要管我,把药给李闯王......"老人话没说完,就闭上了眼睛。   金燕含泪把爹爹埋在了"险儿岭"上的一个山洞里。提起竹篮刚走到半山腰,就听到山下有喊叫声。金燕仔细一看,是刘拐子的儿子带人来了,他们像恶狼似地朝山上扑来。   金燕急出了一身冷汗,眼看着他们向自己一步步走来,姑娘纵身一跃,跳到半山腰的一棵树上。只见她身子摇晃了几下,竟变成了一只燕子。这帮人一个个都愣住了,还没等他们弄清这是怎么回事儿。   金燕一抖翅膀,朝山下飞去。那些人已来不及停住脚步,一个个掉进山崖下摔死了。   金燕来到城里,把草药送给了李闯王,便往回走。当她走到城门口时,她开始犹豫起来:自己往哪儿走呀?爹爹死了,哥哥投奔了李闯王,就在这时,有一队女义军路过她身旁。对,自己也可以投奔李闯王去,她心里想着,便朝京城走去。   没过多久,李闯王的队伍要南下了。金燕到"险儿岭"上向死去的爹爹告别,然后随着大军向南方开去。   从这以后,每到春天,"险儿岭"上都有燕子从南方飞来。人们都说是金燕儿回来祭奠她的老爹爹。就这样,年复一年,时间长了,人们就把"险儿岭"叫成了"燕儿岭"。据说山上曾有一座小庙,叫"金娘娘庙",就是为她而修的。    半山亭的来历   在香山上有个"半山亭",据说以前叫"宜书亭",是写诗作画的好地方。   很久以前,在这山下住着一户姓尹的庄稼人,只有父子俩相依为命。父亲叫尹老大,儿子叫尹长发。   有一年春天闹旱灾,久旱无雨,刚刚出土的庄稼全都旱死了。无奈之下,尹老大只好硬着头皮向杨财主借了三斗谷子以活命。谁知,到了第二年秋天,杨财主竟要他还六斗,说是利滚利。   尹老大气愤难已,他到衙门告杨财主。可还没有进衙门口,就被守门的赶了回来。尹老大并不知道那杨财主早用一百两银子买通了县官。   他还不死心,找了个人写张状纸,再到衙门去告。他哪里知道,帮他写状纸的人正是杨财主的干儿子。那家伙只在状纸上写了十几个字:"此人诬告杨太爷,见此信速斩之!"   尹老大不识字,拿着状纸来到了县衙门。县官接过状纸看了看,二话没说就把尹老大斩了。   父亲被斩对尹长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又气又恨,自此以后发誓要好好读书,长大了给父亲报仇。可又一想,自己穷得都没有饭吃,哪儿还有钱读书呢?   一天,他打柴下山,经过一家私塾的窗口,他放下柴担,偷偷地听了起来。   从这以后,他一有空就来到这儿偷听。一天,两大......还不足两个月,他就认识了一百多个字。后来他还用卖草药的钱,在集市上买了几本《四书》、《五经》之类的旧书,抽空就刻苦钻研。   经过两年多的苦学,他来到城里应考。可这一次他落榜了。   他并没有灰心,一个人默默回到乡下,继续勤学苦读,就是上山打柴的路上也要拿出书看一下。转眼间,又到了会考的时候,他满怀信心地去赶考。大榜一发,他又一次名落孙山,两次落榜之后,他心灰意冷,再也不想读书了。   他甚至想,自己大概没有当官儿的命吧!一气之下,他竟把家里的书全部烧成灰烬。   有一天,他干活儿很累,躺在地头上睡着了,这时,他梦见了死去的父亲。他醒来后,才发现自己躺在父亲的坟上。他很不安,觉得自己对不起死去的父亲,从这以后,他又开始读书了。   为了能专心致志地学习,他只身一人搬到山上。白天,他在自己亲手搭起的小亭子下写诗绘画;晚上,就点上松油灯,在山洞里看书。就这样,他在山上整整苦学了五年。等他再去赶考时,果然金榜题名。没过多久,皇上就任命让他当了县官儿。   这一天,他正在乡下私访,忽听有人喊冤。上前一问才知道这人是自己的同乡,他的独生女儿被杨财主的儿子抢走,特来告状。   尹长发一听说是告杨财主,旧恨又涌上心头。经过三天的查访,查清了杨财主父子的罪恶,就把杨财主和他儿子都斩了。   除了心头之恨,也算是为民除了害。他心里特别高兴,就买了香来到父亲的坟前,他想把这事告诉父亲,以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当他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山上的那个木亭子。到了山上,他摸摸自己曾坐过的木墩,看看自己曾住过的山洞,五年苦读,终究没有白费,于是就亲笔写了一块叫"宜书亭"的匾挂在木亭子上。   因为这座亭子正好处在半山腰,所以也叫"半山亭",传说乾隆皇帝游香山时,曾在此亭作过诗。    练武坡的史海遗迹   在香山南麓,有一个形似一把张开的剪子的山梁,叫"剪子口"。它四处杂草丛生,只有中间那片黄土地寸草不生。相传,这里是侠女十三妹当年练功习武的地方,中间的那片黄土硬地,就是她常年练功时踩的,人称"练武坡"。   侠女十三妹,是武侠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主人公,她是个杀富济贫的女侠客。传说历史上还确有其人,是乾隆年间满族镶红旗总都统贺文瑞之三女儿贺玉凤。   她十六岁那年,父亲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母亲一气之下也离开了人世。为有朝一日能替父母申冤报仇,她隐姓埋名,躲进西山白云庵里,拜一代武林大侠方天丽为师,终日苦练功夫。因为她是方大侠收的第十三个徒弟,所以又称十三妹。   转眼七年过去了,十三妹在方大侠的言传身教下,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轻功和内功都功夫深厚。   一天,她正在离白云庵不远的剪子口练功,忽然听见从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啼哭声,她循声望去,见一位姑娘正要上吊自杀,便提着宝剑把姑娘救了下来。   这姑娘姓常,刚满十八岁,是山下老石匠的女儿。她家里共有四口人,父母、弟弟和她。不久,她母亲因还不起财主的高利贷,已被逼而死。   离她住的村子不远的镇子上,有个叫梁天有的财主,是个酒色之徒,乡亲们都叫他"花面狼"。大伙对他恨之入骨,可又没人敢惹他,因为他舅舅在宫里当差,四叔也是京城的一个三品官儿,他还有个干爹是县衙里掌印的。   两天前,花面狼带着媒人,抬着彩礼到常家来求婚,正巧常姑娘到山上去砍柴。父亲当面拒绝,"花面狼"一怒之下把常姑娘的父亲踹倒在地,接着又把屋里的东西全砸了。最后还留下话儿:"三天以后来娶亲,不成也得成。"常姑娘无奈之下,就背着父亲,带着根绳子上了山,想以死抗婚。   听了姑娘的身世,十三妹义愤填膺,她想立刻除掉这个恶棍,可又担心被师傅责怪,就让姑娘回去,把"花面狼"诱上山来,由她收拾。   第二天,常姑娘见"花面狼"带着人来抢亲,就连忙朝山上跑,"花面狼"带着几个人就在后面追。   十三妹一大早就来到和姑娘说好的地方,不一会儿,就见常姑娘气喘吁吁地往山上跑来,后面紧跟着六七个人。   十三妹怒火燃胸,她从肩上取下一个弹弓,按上一个弹子,瞄准姑娘后面的一人,只听"嗖"的一声,那人应声倒地。   "花面狼"见状大惊,拔出腰刀,做了个护防的架式。十三妹从树上跳下来,举剑砍去。这"花面狼"曾经和西山法海寺的和尚学过几手武艺。二人刀光剑影地打了六七个回合,难分胜负。十三妹猛地运起内功,一剑紧似一剑,左砍右剁,"花面狼"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这时,十三妹又走起行云流水步来,让"花面狼"眼花缭乱,手软神乱。只见十三妹猛地一剑砍去,他的脑袋就被削掉了一半儿。另外几个人见状不好,都逃命去了。   十三妹从"花面狼"的尸首上扯下一块绸缎,擦了擦刀上的血迹,并让姑娘下山回家。姑娘谢过十三妹,回家去了。   后来,常姑娘把十三妹救命之事和父亲一说,老人对她感激不已,他按女儿说的样子,精心雕刻了一尊十三妹的石像,放在了十三妹经常练功的地方,"练武坡"由此而得名。    挂甲塔与马刨泉的史事   站在香炉峰,向西北的山坳望去,有一个小小的村落。这就是香山一带有名的挂甲塔村。听老人们说,这村旁曾有一座古塔,村名由塔而得。   相传,北宋时,杨七郎在一次率领十几个人去某地搬兵的途中,与辽兵的一百多人马相遇。经过一场大战,杨兵终因寡不敌众,败退到香山脚下。   杨七郎独自一人骑着受了伤的战马,沿着山路往山上跑。到香炉峰北面的山口时,马失了蹄,七郎从马背上掉了下来。   他靠在一块大岩石上,朝山下一看,辽兵已追到了山下,不远处传来阵阵喊杀声。正在危急时刻,七郎忽然看见从山路上走来一头毛驴,上面坐着个书生。还没等七郎开口,书生已经看见了七郎。   书生得知站在眼前的人是杨七郎,又惊又喜,他早闻杨家将大名,不想今日在此相见。   书生赶紧把七郎扶上毛驴,并告诉他绕过山口有一座小白塔,可以在那躲一躲。七郎谢过书生,独自骑着毛驴跑下山去。   天黑的时候,七郎来到密林中的小砖塔下。此时,他又饥又冷,可他担心辽兵追到这里,就把盔甲脱下来,把它挂在了塔尖上,然后又骑上毛驴向山上跑去。   七郎刚走,辽兵就追到了这里。他们围着古塔转了几圈,也没找到七郎。猛一抬头,发现盔甲挂在塔尖儿上,猜想七郎并没有走远。于是,他们就埋伏在离塔不远的草丛里,等七郎回来。可一直等到天亮也不见七郎回来,这才知道是上了七郎的当,只好垂头丧气地下了山。   七郎数日没有回府,余太君非常着急,于是就叫杨六郎骑马到香山一带去寻找七郎。可六郎在山上找了两三天,也没见到七郎的踪影。   一天中午,天气特别热,六郎又渴又饿,他听到不远处有流水声,便去找水。   此时,大马也渴得难耐,它猛地挣断缰绳,撒腿跑了。它跑着跑着,忽听见有人在呻吟,扬头一看,有位打柴人倒在一棵大柳树下。   它停住跑,竖起耳朵听了听,就朝那人跑去。它围着大柳树转了转,似乎听懂了打柴人的呻吟,扬起后蹄,在地上刨了起来。刨着刨着竟从坑里涌出一股泉水。   打柴人又惊又喜。水越涌越多,转眼工夫就涌满了一坑。打柴人趴在坑边儿,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杨六郎在山沟里转了好大一会儿,也没找到水,他失望地回到塔下。抬头一看,马不见了,他又开始找马,就在这时,忽听不远处有马的嘶叫声,便快步地朝那个方向跑去。   等他快跑到大柳树下时,一眼看见了树下坐着的那位打柴人,这不就是弟弟七郎吗?他惊喜地跑到七郎面前,兄弟见面,自然非常高兴。   六郎见七郎如此模样,有些不解。七郎把事情经过告诉哥哥。原来七郎在山上挂甲骗过辽兵以后,就住在山里一位采药老人家里,想等养好伤后再回去。   七郎见六郎满头大汗,就指着地上的泉水说:"你快喝点儿水吧,天太热了。""水?"六郎一愣,低头一看,地上果真有个马蹄形的小泉眼,他急忙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天快黑的时候,他们兄弟二人来到采药老人的家里,谢罢老人以后,连夜下了山。   后来,这个马蹄形的泉眼越来越大,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小泉池,因为它用蹄子刨出来的,所以山里人叫它马刨泉,也有的叫它马蹄泉。   离它不远的那座小塔,因杨七郎在上面挂甲骗了辽兵,人们便把这塔叫作挂甲塔。以后,这塔的附近慢慢有了人家,而且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个小山村,人们便把它叫做挂甲塔村。【链接】紫微星与紫禁城的考证   "紫禁城"也叫故宫。紫禁城取是紫微星居于天地中心之意。   "紫"就是指居于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征。   由于皇宫属禁地,所以称为紫禁城。   这个名字与中国古人认为的"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有关,故宫的结构也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而建的,所以又称故宫。   明初攻克元大都后,为了灭元代的王气,将原来的大部分宫殿都拆毁了。因此,朱棣决定重建北京城。   永乐十八年(1420年),新的紫禁城完工,该城周长约6里,南北960米,东西7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   紫禁城有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四座城门,城门四角还有壮丽的角楼。城外还修有深深的筒子河,即护城河。   宫城内部的房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南为工作区,即外朝,主体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北为生活区,即内廷,包括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就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三宫六院"。   朱棣在营建紫禁城时,特意将处理政务公事的场所和皇帝的个人生活场所分开,在内廷的进出口乾清门前,放置着一对雌雄金狮。   外朝、内延之外还有外朝东路、外朝西路两部分建筑。外朝东路有明代文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后被毁。外朝两路有武英殿,李自成建立大顺国时,曾在这里举行登极大典。   坤宁宫北面为宫后苑,后称御花园,座落于纵贯紫禁城中轴线的北部。苑内的堆秀山和浮碧亭仍保持明代格局。花园修葺十分精致纤巧,其间种植了苍翠的松柏、珍奇花卉,还有鳞峋的异石。后苑正中为天一门,天一门北面为钦安殿,这是御花园中的主体建筑。   另外,在明宫西华门以西,即明代皇家苑囿太液池,或称西苑,系在元代太液池基础上改建而成,即现在的中南海和北海。除了三海之外,尚有乐成殿、登渊亭、紫光阁、圆殿、广寒殿、清馥殿、五龙亭等多处亭台殿宇,是明帝游乐的场所。